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9-12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华网》2013年9月11日

浙大两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高水准获百万元“重奖”
作者:余靖静  阅读次数:7080

   新华网杭州9月10日电(记者余靖静)2013年教师节,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因为常年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且保持高水准,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另有6位老师也因在教学上的突出表现,分别获得了5万元、10万元不等的奖励。

 

  据介绍,学生评价是“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遴选的重要标准。在评选过程,浙江大学三年级及以上的本科生、二年级及以上的研究生通过网上身份认证系统进行了投票。

 

  百万元“重奖”的两位获奖者中,被学生称为“姚妈”的姚缨英网上得票最高,近年来她承担面向全校的电气类基础课程,每周为本科生授课超过12学时。在浙大从教20多年的张振跃,则被学生评价为“将‘数学分析’这门基础课中的基础课上得幽默风趣、回味无穷”。

 

  100万元是否迄今中国高校教师因教学而获得的最高数额奖金?很难确证。但社会各界普遍赞誉此举。在新浪微博上,不少大学毕业生纷纷将此信息转发给自己母校的官方微博,询问学校是否有类似的奖励机制。

 

  联想到“心平奖教金”的设立者段永平是浙大校友,有网友评价:“你看,善待学生多重要,这样才会形成一种反哺。”“80后”教师张雷则认为,在一贯重视科研、学术“大牛”地位尊崇的中国高校,这份给教学型老师的“重奖”让人觉得扬眉吐气,其释放的信号是,评价高校教师不再只有科研这一把“尺子”。

 

  近年来,我国各地争相建设“科研型大学”。无论是对学校负责人的考核,还是学校对老师的考核,科研成果成为主要指标。许多大学教师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

 

  “科研因子是‘显性’的,有论文、有基金等数据支撑,而教学因子是‘隐形’的,效果要长时间才能体现。”教育学者熊丙奇说,不重视教学,看似是十分“理性”的选择。据他观察,一些高校负责人宣称“最近10年是本校发展最快的10年”,其采用的基本是科研数据,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只有学生规模的变化。

 

  “教学型”老师因此在高校被边缘化。一个广为人知的典型案例是,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一生致力于课堂教学,深受学生们喜爱,但是由于缺少科研成绩,58岁去世时连副教授也没评上。

 

  为了扭转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教育部2012年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尤其强调“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为重振“教学为先”的理念,沈阳师范大学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办法,为教学型教师开启了晋升教授的“直通车”;浙江大学则为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学的高水平教师专设了“求是特聘教学岗”,受聘者待遇等同于国家“长江学者”。

 

  “没有教学,何谈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说,“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是培养人,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大学教授能做到‘给学生上课是天大的事’,那么高等教育就有希望了。”

 

  当然,教学与科研不是对立的“两张皮”。清华大学教授陈劲说,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很难有高水平的教学,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以科研引领教学。大学要鼓励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及时把精力转移到教学上,并有效地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刻洞察教案化,这对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会有很大的帮助。

 

  荐稿人:wdl  2013-09-12    执行编辑:lxl  2013-09-12    责任编辑:lry   2013-09-12

0
 

上一篇高校“慈善屋”善举暖心间
下一篇大学生教官:“总绷着脸?我是故意的!”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