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2-13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4年2月13日第7版

超越“熟能生巧”玩出魔术文化
作者:本报记者 张鹏  阅读次数:6949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300余学子成校园魔术师

 

  一副平常的扑克牌,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三学生赵鹤翔手中能变出许多花样来。在工程技术大学,300多学子一起组成了魔术社。用精彩的表演勾起观众的好奇心是校园魔术师们最满足的事情。社团指导老师、香港魔术师毛镇凯认为,大学生玩魔术还具有特别意义,有望扭转目前国内魔术文化水平较低及偏重商业利益的现状。
  
在大学找到实践机会

  2009年,台湾魔术师刘谦亮相春晚,帅气的表演不仅使他在内地名声大噪,更在青年人中掀起了一阵魔术热潮。那年,赵鹤翔上高三,从此便开始了魔术的旅程,但那时,更多的是赵鹤翔自己摸索,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伙伴,“觉得挺孤单的,那时候就梦想着到了大学能跟同学们一起练习魔术。”

  考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后,赵鹤翔找到了实践的平台和有着共同爱好的伙伴们。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的300多人,赵鹤翔和伙伴们将魔术社运营得风生水起。

  提起爱上魔术的理由,小魔术师们的答案几乎大同小异:魔术就是利用一些技巧让观众感受到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重新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感受到欢乐和正能量。

  在毛镇凯看来,因为魔术常常要从观众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表演,所以还可以锻炼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魔术是多门学科的融合

  一个鸡蛋,明明在魔术师手中,转眼间就被变到了观众手里。赵鹤翔说,像这样比较简单的魔术,掌握原理并不难,但想要表演得天衣无缝却不简单,“两三分钟的魔术,台下时常要练几百遍。”熟练,是魔术表演的基础之一。

  初级爱好者表演魔术时更在意技巧,确保表演不“露馅儿”,这样的表演并没抓住观众的心。优秀的魔术师会在表演过程中根据现场环境和表情猜测观众的想法,随时调整表演节奏,这样的魔术不会让观众去猜技巧,而是真正感觉“奇迹发生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魔术的发展更多的是局限在“熟能生巧”的层面。

  对于国际魔术大师们而言,单是掌握了熟练的技巧还不够,“魔术是一门艺术,需要融合哲学、心理学、历史学、魔术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精髓,应该发扬魔术文化。”毛镇凯说,同样是纸牌魔术,如果在学习技巧的基础上,了解纸牌的历史渊源并融入到表演中,会将魔术师的技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纵观目前国际上许多优秀的魔术师,都对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有较深的了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魔术表演中。在台湾,有的魔术师还是数学达人,魔术常常在数字上做文章;有的魔术师擅长化学,会在魔术中运用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更增添了魔术的神奇色彩。
  
改观魔术学习的误区

  不容忽视的是,魔术师文化水准低是限制魔术文化推广的原因之一。毛镇凯说,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相似,国内对于魔术的认知存在误解:魔术是“旁门左道”。目前,大陆魔术师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难将魔术与其他学科融合。

  此外,目前国内魔术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完善良好的氛围。纵观市场上的魔术培训班,多数以盈利为目的。“没有深究魔术的技巧,更不用谈魔术的文化和精髓了。”赵鹤翔无奈地说,这也是不少魔术爱好者在接触魔术之初都走过的弯路。

  想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毛镇凯认为大学生应该成为生力军。在高校中,通过学生社团的方式凝聚一批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的魔术爱好者,吸纳各种魔术优质资源对他们进行培训,成为魔术文化传播的排头兵,推动国内魔术文化的形成。
  本报记者 张鹏

 

   荐稿人:lry    2014-02-13     执行编辑:lry    2014-02-13      责任编辑:lxl  2014-02-14

0
 

上一篇多元推理文化风靡大学校园
下一篇“老师的心灵鸡汤给我们前行动力”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