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屏(右二)在与博士生讨论论文修改意见
李维屏:读博首年别提论文
在连续三届的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李维屏指导的博士生竟“连中三元”——最近这个消息在上海高校圈不胫而走,不少同行给李维屏起了个外号:“金牌博导”。
执教于上外英语学院,长期研究英美文学,已过耳顺之年的李维屏,举手投足之间不时流露出绅士之风,优雅而淡定。这位“金牌博导”是怎样炼成的?按照李维屏的说法,“当博导的人要有一种警醒,学生毕业后还记得你、说你好,才是真好。”表现在对博士生的培养上,李维屏和很多博导的做法不太一样,他有一套自己定的“规矩”。
老师的工作是育人,不是育论文
对博士生来说,博士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则像试纸一般,可以用来检测博士生培养单位的整体学术水平。一个高校学科点的研究实力强不强、在国内处于何种水平,优秀博士论文是一个指标。也正因此,省(市)级以上的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各大高校之间一直“咬”得很紧,火药味甚浓。
从2012年到2014年,李维屏每届都有一位自己指导的博士生摘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这在学界实属稀罕事。
不过,熟悉李维屏的人知道,这也在情理之中。在带教博士生方面,李维屏的认真、“刻板”,在如今的高校里甚是稀罕。
据说,李门子弟读博第一年,没人敢和导师谈论文。“谁要是一读博就和我商量毕业论文写什么,我一定马上终止谈话,立马把他赶走。”李维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证实了这一点。按照他的要求,博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必须认真上课、参加讨论,课外则要完成大量的阅读。“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从进来就开始忙论文、想毕业,最后一定交不出什么好文章。”
从招生开始,李维屏就有一套自己的选才标准。比起笔试的分数,他更看重学生在面试时的表现;比起博闻强记的能力,他更欣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
上外青年教师程汇涓的博士论文就是在李维屏的指导下完成的,她也是2013年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谈及导师,程汇涓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的“高冷”:对学术的要求非常高,时常告诫学生不要低层次地重复他人或自己的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
“老师的工作是育人,不是育论文。博士论文再怎么重要,也不及博士生的学术前途来得重要。”李维屏坦言,比起抓论文,他更愿意在人身上投入时间:持续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设计培养方案。“把人管好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论文质量自然就高了。”
除了连续3年指导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李维屏创造的纪录还有不少。比如,在国内外国文学权威刊物《外国文学评论》上,有一期曾同时刊登了李维屏三名学生的文章,而这一期期刊收入的文章总共也就10来篇。
学生的论文永远比自己的论文“优先”
作为高校教师,李维屏很清楚外界对于国内博士生人才培养的一些负面评价。有人分析,随着留学低龄化的加剧,国内高校在研究生阶段越来越留不住好苗子;也有同行发牢骚,科研“压力山大”,要维持理想的师生关系,在高校目前的考评体系下真是有点难……
“与其抱怨,不如我们自己努力,说不定还能扳回一局。”李维屏对学生学术要求严格,对自己的要求则是严苛。李维屏有个习惯,只要有学生完成手头的论文,交给他审阅,他一定第一时间拜读、修改,在最快的时间内给出修改意见。哪怕自己的科研正在进行中,论文写到最紧张的关头,他都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把学生的事情放在前面。
“一本论文如果在我的抽屉里躺上十天半个月,耽误的就是学生的时间。老师为了自己的事情拖学生的时间,这怎么说得过去?”按照李维屏的看法,他给学生留出的论文修改时间越充裕,论文质量就越高。
李维屏修改的论文初稿,常常被学生们收藏。论文上通常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每一页上的红笔批注少则十几处,多则近百处。从论文的立意框架、内在逻辑到行文标点,他都修改得非常仔细。
博导急功近利,是对大学精神的祸害
李维屏讲课讲得好,在学生中也是有口皆碑。在上外,英美文化方向的博士生一般十来个,而到李维屏上课时,常常会出现四五十个博士生,其他专业的旁听生占了大半。“精研细究与旁征博引巧妙结合,上完李老师的课后,读过的经典文本连带他的解读,都会牢牢地刻在脑海里,变成自己的财富。”有人如此评价。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也。程汇涓说,这是跟随李维屏读博时期获得的感悟。“李老师一直把指导学生视为学术精神的传递,学生只有透彻地明白做学问的意义,今后的路才能走得长远。”
实际上,李维屏之所以获得“金牌博导”的别称,除了他指导的学生是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奖大户”外,每一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博士生在毕业后都顺利地通过了职称评定。在高校青年教师评职称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这些没有“海归”学历的门生在接受学术考核时一点都不逊色,甚至还非常出彩。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在国内高校任教,很快拿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些学生发来的好消息,都让李维屏感到莫大的安慰。
当记者问李维屏,为何在带教博士生时如此“舍得投入”,他的回答是这样的:“当博导的如果做事急功近利,或者导师不导,给博士生留下高校学风浮躁的印象,他们今后到大学任教,免不了要看样学样——这是对大学精神的祸害。”正因如此,他时刻提醒自己:“博士生导师的形象是需要好好维护的,在当下尤其如此。”
荐稿人:lry 2015-05-06 执行编辑:lxl 2015-05-06 责任编辑:xwf 2015-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