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1-27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5年11月27日第7版 |
欲人文他人,必先人文自己 |
作者:李峻
阅读次数:10430
|
给中学生的建议:从阅读和写作中寻史求真
■李峻 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时代问题。 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对面向未来的人才的核心素养进行界定,纷纷把“读”、“写”能力作为通用能力。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强调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从近几年上海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上海学生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但是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如非连续文本的阅读。 从中学历史教师的视角来看,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是非连续文本阅读存在“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欠缺,而且在长文本阅读方面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种阅读短板一定程度会反映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在历史写作方面表现为习作往往是从观点到观点,缺乏言而有据、推论得当的逻辑思维。笔者一直认为,阅读和写作素养是孪生姊妹,互为给养和支撑。高中生更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寻史知真、释史求通、鉴史厚德。 去年,由笔者领衔的一支课题团队曾做过一个基于历史阅读和写作的高中历史教师和高中生的问卷调研。参与调查的全市253位高中历史教师中,近47%的阅读资源来源于网站,近45%教师不对学生阅读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近50%教师不进行针对学生阅读的跟踪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师中,近52%选择片段式“关键词提炼”的阅读方法,超过70%教师选择在“解读材料时”和“分析试题时”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可见,中学历史老师自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和“应试性”阅读倾向。 参与调研的全市4825位高中学生中,近36%在校读书期间几乎没时间阅读除教材、教辅之外的历史书籍或杂志;即便在寒暑假,近22%的学生没有阅读一本历史书籍或杂志;近60%的学生因为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历史书籍或杂志,近45%的学生从来没有写过历史文章(含历史小论文、历史课本剧等等),近94%的学生希望历史老师在推荐历史课外阅读书籍的同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历史阅读和写作素养培养方面来看,以上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体现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不足之处,师生都存在读“网”和“浅”阅读的普遍现象。当然,读“网”也有优势,网络的集成化、互动化、即时化对提高阅读的兴趣有一定价值,但也不可否认,当一个人习惯于读“网”和“浅”读的快速、跳跃时,习惯于对信息不加分析、辨别而全盘吸收的海绵式思维时,要再形成在阅读中对信息再加工、搜集、筛选、思考和评估的淘金式思维方式就比较困难。 21世纪的教师如果本身都存在历史阅读和写作的短板,那如何指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如果从历史学科角度去认识阅读和写作素养的培养,与其说是去探索一个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途径,不如说是师生共同提高历史阅读和写作素养的过程。教师欲人文他人,必先人文自己。 首先,教师自己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码字”的意识。教师既要阅读专业书籍丰润自己的史观、史识、史才和史情,也要在跨学科的广泛阅读中收获博学、表达的技艺,以及睿智谦和、海纳百川的情怀。米尔顿·迈耶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虽不是历史学家,但基于口述历史和真实案例,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群众集体心理和行为进行理性的描写和分析,让我们换个视角和思维方式去接近和审视一段熟知的历史,其结果是因阅读而更加悦读,因思考而更加乐于思考。 当“泛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教师去码字就不会成为一种为达到功利目标的手段,而是一种字由心生的情感流淌。因为码字不是愉悦自己、自我欣赏,而是更好地记录自己生命中思想和情感成长的印记,码字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阅读和写作方法进行课堂内外的指导和评价,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历史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模式。而这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打破对历史阅读和写作的传统认识,突破传统意义上对历史阅读和写作的定义。 就历史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依据学情和学段确定阅读文本的主要类型;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制定阅读文本的主要策略;依托不同类型的课程实践文本阅读的多元流程和方法;依据文本阅读的目标探索文本阅读的不同评价方式等等。 就写作而言,历史写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冥思苦想写的一篇文章或者几篇文章,这种写作只是狭隘意义上的写作。而广泛意义上的历史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资讯、表达意向,因此它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一篇读后感,一个时事展,一个小剧本,也可以是一本家谱,一部口述史,等等。就历史小论文而言,它也不同于其它性质的文章,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依据史实说话。但是史料可能存在于浩瀚如烟海的书籍中,也可能存在于身边的见证者,还可能存在于杂乱无章的报纸杂志中……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搜索,去挖掘,去收集。要找到这些史料,学生要对相关知识十分了解。实际上,搜集史料的过程就是知识面的一个大扩展过程。而在搜集史料之后,学生还要对史料进行筛选和甄别,这其实也在考验学生的史料甄别能力。这个历史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又将包含集证辨据在内的史学方法和思想渗透在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知真、求通、立德的学科育人价值。 真正的教育变革并不在于理论与口号的新颖和前卫,重要的是在于教师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反思的渐进性发展。《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在当今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的背景下,教师要有相当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应该从时代变革对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出发,从实际教学改革出发,真正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落到实处,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摒弃以功利驱动发展的各种教学行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荐稿人:lry 2015-11-27 执行编辑:lry 2015-11-27 责任编辑:lxl 2015-11-2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