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10-3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10月30日第1版 |
上海高校:“思政课程”转身“课程思政” |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 澎
阅读次数:7822
|
■在“大国方略”课程负责人忻平教授看来,话语权决定了主动权,失语就意味着失效。当代的思政课必须是反映时代与理论的课程,也必须回应大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现在,沪上高校的思政课除了引入丰富师资,还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中纳入那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
上海高校的思政课,正在成为实实在在的热门课程。随着“大国方略”课程在上海大学成功开设,“中国系列”迅速辐射沪上一批高校。
这个学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新设“中国智造”系列课程,邀请了振华港机的总经理、宝钢的工程师等为大学生讲述民族制造业的发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出“文化中国”系列课程,邀请了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校友,来为大学生讲授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坚定中国道路自信……通过探索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海各高校的“思政课程”开始转向“课程思政”模式,“治国理政”“创新中国”“读懂中国”“中国道路”……这些新开出的系列课程,调动起高校所有院系的教授和课程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了全方位育人。
随高校思政课改革而成立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作组,昨天在上海大学举行“延展与渗透:‘大国方略’系列课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学术研讨会”,力图推动上海高校的思政课,进一步发展为学生追捧的精品课程。
“大国方略”辐射出“中国系列”课程
上海大学从前年开始开设的“大国方略”课程,现在是上海大学的热门选修课,甚至吸引了其他高校的老师前来取经。在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大国方略”课程负责人忻平教授看来,话语权决定了主动权,失语就意味着失效。当代的思政课必须是反映时代与理论的课程,也必须回应大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大国方略”课程回应了当下的中国和上海往何处去、学生要有何作为、世界在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学生该学什么等诸多时代命题。授课方式往往是围绕当下青年学子们最关心的国事,由授课老师与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常常大呼过瘾,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己找到了心中一些疑问的答案。在“大国方略”辐射下,同济大学开出了“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开出了“法治中国”,上海政法学院也将开出中国系列课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宇陆教授称,作为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中国智造”课程就是“大国方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试点与推广,通过阐释中国制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挑战和要求,来使学生明了自己的责任。
思政教育应是启明心智的教育
“思政教育不应该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启明学生的心智,大学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达成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让学生与社会、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乃至引领世界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正确观察和分析社会的知识、立场和方法,而思政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
复旦大学从去年开始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改革,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高国希看来,不论是“大国方略”还是“治国理政”“创新中国”,一位思政课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那么清楚,应该让教授们共同承担起育人的功能。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系列课程,引入了各个学科的教授们为学生讲授。对学生来说,思政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还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逻辑判断,乃至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和理解。高国希说:“这是让学生从体悟到认同到践行的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读懂中国”系列,师资是校长张杰院士、中国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中国航母设计师等。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30年,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研发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经历,闻雪友院士为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默默奉献的经历,都是思政课的一部分。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说,科学家科研报国,与祖国共命运的经历,给了学生无穷的鼓励,对学生的教育和感染可谓尽在不言中,使得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信念。
如何做到“课程思政”
现在沪上高校的思政课除了引入丰富的师资,还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中纳入那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原本的中外时文选读课,最常见的上法就是老师找一些外文报纸和学生一起阅读、分析。但是从今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外访问时的英文演讲稿已成为主要阅读材料。思政老师一起参与备课,从内容上为这些演讲稿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让大学生们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据悉,这一做法还将在德国文学作品阅读课上试行推广。
上海中医药大学强调在所有的课程中都要纳入“道”的内容,学校相关负责人说,所谓“道”,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去年到今年,学校共立项20门重点课程,既有医学专业课,也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党委副书记朱惠蓉教授称:“这些课程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也有效地培养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是生动的德育教育。”
荐稿人:ffy 2016-10-30 执行编辑:ffy 2016-10-30 责任编辑:lry 2016-10-3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