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交往实践中积淀的,以儒、道、法、墨等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中华文明“活的灵魂”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有利于在开展道德教育时融入“文化基因”,使之更贴近百姓的文化心理和生活实际; 有利于塑造当代中国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抵御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按照中国文化“德福一致”的理念,它最终有利于人们获得幸福的人生,过上美好的生活。
与西方的“神”文化或“逻各斯”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文化系统。“道”是孕生万物的总根源,是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运行实践的总规律,是真善美的精神实体。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意蕴是道德自觉的内在超越,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信仰,即“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具体来看,诸多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内蕴及显著的当代价值,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们在当代“活起来”。
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立于天地之间,应效法天地,成就人生,推动社会进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象。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其秘密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中不仅包含刚健、弘毅、生生不息的精神,还蕴涵宽厚博大、包容万物的精神。
又如,敬业乐群是中国人应有的职业精神。“敬业”是指专心于学业、事业,乐群是指和人融洽相处。《庄子》中记载孔子评价一老者,说的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在讲敬业。在朱熹看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他强调内心和外在行为应主敬,不做事时内心也应处于一种警觉、警醒、敬畏的状态,做事时则更不能怠惰放肆,而要抱有一种专一、敬业的态度。程颐也认为,凡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值得指出的是,“乐群”的“乐”发音为“要”。它语出《礼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思是说,第一年要能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第三年就要考察学子是否能够潜心学习、是否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以及是否善于融入群体。今天强调敬业乐群,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热爱自己的专业、事业,能够厚生益众、热爱集体、同舟共济。它是一种待人的友善厚道、谦恭礼让,是一种价值选择上的“适宜”和“应该”,具有一种圆润温和的气质。做到这一点,将助推所有社会成员乃至全体人类之间相互认同、接纳和共同发展繁荣,进而达致“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教授、上海杉达学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荐稿人:lry 2017-03-01 执行编辑:lry 2017-03-01 责任编辑:lxl 2017-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