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0-01-14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9年10月8日第13版 |
懂得感恩是做人的本分 |
作者:@熊 建
阅读次数:7276
|
承恩、报恩的交融升华,汇聚成了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丰厚土壤
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河南伊川孤儿刘恩峰无疑是懂得报恩的。16年前,因双腿残疾,刘恩峰刚出生没多久就被遗弃了。幸运的是,他被伊川县的苏松叶、刘才永夫妇捡回抚养长大。 刘恩峰很上进,刻苦求学,克服了身体缺陷带来的种种困难,今年考上了大学,以自己的成才报答了养父母的抚育之恩。 类似这样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的事情,史不绝书。 韩信少时家贫,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也就是“漂母”,见他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一连好几天。多年后,功成名就的韩信没有忘记漂母的恩情,派人四处寻找,以千金相赠。 报恩的故事很多,我们熟悉的恩情也有很多种,除了刘恩峰承受的养育之恩,还有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培育之恩、襄助之恩等等。甚至夫妻之间,我们也冠之以恩——“一日夫妻百日恩”。 按照中国人的心理,受了人家的帮助,如果不能报答,就会寝食难安,甚至能达到“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的地步。报恩是做人的本分,哪怕只受人滴水之恩,也当思以涌泉相报,所以我们说恩重如山,投我以木桃,要报之以琼瑶。 古人说,承恩容易报恩难。因此,报恩当求及时。比如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欧阳修就说了:“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意思是,安葬父母的仪式再繁厚,祭祀的供品再丰厚,也不如趁其在生之时,尽自己哪怕是微薄的奉养义务。 报恩贵在行动。曾经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徐本禹,当年放弃了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来到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贵州省大方县的山村小学,当了一名义务支教老师,一干多年。“我要延续老师你支教的愿望。”徐本禹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童,大学毕业后也坚持要回到大山支教,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这就超越了个人恩情,融入了报国情怀。 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承恩、报恩的交融升华,汇聚成了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丰厚土壤,让社会运行更加顺畅、更加和谐。身在其中,不胜感恩。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10月8日第13版)
荐稿人:xscclf 2020-01-13 执行编辑:lry 2020-01-14 责任编辑:lxl 2020-01-16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欢迎您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