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丰教授
随便查查图书馆的书目就知道,人物传记永远是畅销书。当然,传记人物的身份多种多样,而在当下的中国,最畅销的当属关于工商界的成功人士和演艺界的明星们的传记。几天前,我偶尔翻阅了十几年前读过的阿尔文·莫斯考的《洛克菲勒家史》,颇有感慨。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序言开头的声明:“此书不是洛克菲勒家属或与他们有联系的任何团体授权、津贴、控制、资助或支持的。 ”他作出这种声明,是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洛氏家族钱多,找人写一本吹嘘自己的传记是容易的事情。但莫斯考指出,这是社会的偏见。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早在1932年,那是老洛克菲勒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当家的时候,洛氏家族的公共关系顾问与大名鼎鼎的温斯顿·S·丘吉尔商量为老洛克菲勒写一本传记的事,后者提出需要预支25万美元。在收到这位顾问关于该问题的报告后,小洛克菲勒回答说:“向一位作者作任何保证,会使我们也会使他遭受批评——批评我们的理由是我们曾设法影响他的调查研究,批评他的理由是他容许自己在阐释主题上受我们的观点影响。”随后小洛克菲勒又强调指出:如果这样做,“作者和家属双方都有罪”。在说完这个故事后,莫斯考又声明:“写作本书纯是我个人的主意。资金来自出版商的预支版税和《读者文摘》连载本书的自由选择权。 ”这里,小洛克菲勒拒绝付钱,是不是假惺惺?不是的,那时洛克菲勒基金会已经很有名声,拿点钱出来根本算不了什么。
那么,莫斯考为什么要写《洛克菲勒家史》呢?他是从社会责任感出发的。他在序言中继续写道,上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那些“嬉皮士”,他们怀疑美国的社会准则,选择不为生活而工作,不要家庭,不参加社会。他们其实并不是那些贫穷的、被剥夺或受委屈的年轻人,而是大都出身于富裕家庭,受到良好教育。他觉得这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撰写洛克菲勒家史来说明美国人应该坚守自己的生活准则。因为大半个世纪后,即洛克菲勒家族成为美国首富以来的大半个世纪中,人们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个家族几代人都笃信新教,堪称遵守新教伦理的模范。他问道:父亲有成就而儿女“挥霍浪费、浅薄无聊”,这在美国历史十分普遍,是什么东西使洛氏兄弟与众不同,洛氏父母在教养儿女方面是怎样处理的?
这里我不想讨论作者想宣扬的价值是否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的问题,而只是想指出:一本好的传记的写作应该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出发,而不是误导读者,使一些人想入非非,做些一夜暴富的美梦;至少不能为了眼前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而颠覆人类最基本的关于善恶的观念。
这几天,网上关于“学历门”的文章铺天盖地,一位深陷学历和诚信门的“成功人士”反驳说:“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我无法判定这条消息是不是真的,或者记者是否曲解了该成功人士的原话。就这句话本身来说,那不是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翻版吗?
搞历史的人都知道,传记类的文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特别是自传,因为大家都清楚:谁愿意把自己不好的方面告诉别人呢?天下已有的自传中,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写的《忏悔录》可说是最不留情地暴露自己的阴暗面的,他甚至栩栩如生地描述了自己与被他称为“妈妈”的华仑夫人之间那些见不得人的私事,即使这样法国人还是说卢梭也不是那么彻底的人。但尽管如此,一部严肃的传记,在自我恭维或恭维传主的同时,总得有一条底线。比如,对自己不愿说出来的东西,隐过去就是了。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其人生哪可能都是绝对光彩照人,没有一点瑕疵?在“成功”的过程中,发生一些不光彩的或阴暗的情节是常有之事。像李白这样清高的天才人物,为了巴结权贵,也会唱出“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有些肉麻的诗句。
所以对那些“有损”名誉的事,你能说出来,让人家了解历史全貌或得到经验教训,这更好,不愿说出来也属正常。但这里的底线是:绝对不能捏造或歪曲史实,为自己或为自己笔下的传主贴金。这里,误导历史学家可能是小事,因为历史学家一般都不太相信这些传记。但误导年轻人肯定是大事,因为这干扰了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使入世不深的年轻人不知所措。
(全文转自2010年7月20日《解放日报》第7版,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荐稿人:109 日期:2010-07-29 执行编辑:tmy 日期:2010-07-29 责任编辑:xwf 日期:2010-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