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07-31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1年7月31日第8版

四见周总理
作者:江曾培  阅读次数:14606

         我早年在新民晚报当记者,有幸与周恩来总理有过几次接触。1957年春,周总理在上海参加一个座谈会。会场由几张条桌围成一个长四方形,总理走入会场,绕桌和大家一一握手。与会者他大多熟悉,不用介绍,就亲切地寒暄起来。当总理走到新民晚报社社长面前,社长自我介绍说:“我,赵超构。”总理紧握他的手用力抖了几抖,笑着说:“认识,认识,主席说过你是宋高宗的哥哥。”宋高宗名赵构,赵“超”构,自然是他的“哥哥”了。总理这样一说,大家哄然一笑,会场气氛更显亲切轻松。总理接着说:“你写的《延安一月》,很好嘛!”《延安一月》是赵超构先生抗战期间到延安采访后,回重庆写的一部纪实作品,先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后出了单行本,生动介绍了解放区情况,传播了真实信息,在当时起了很好的作用。总理明察这一切,记住这一切,使赵超构与在座者都很受感动。

         总理坐下后,请大家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表意见。然后,他讲了话。我印象最深的,是总理如数家珍似地讲了当时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数字,钢、铁、煤、棉、粮、油……1949年产量是多少,现在是多少,要力争达到多少。总理讲时,没带一片稿纸,一连串数字如清泉般连绵不断徐徐涌出。这自然体现了总理惊人的记忆力,更表明了总理的心紧紧贴在国家的建设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他朝思暮想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以记者身份见到总理。接着不久,在一次招待外宾的晚宴上,我又见到总理。宴会在友谊电影院的大厅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宋庆龄先生也出席了宴会。按要求,第二天的报纸上,要发一张宋副委员长与外宾祝酒的照片,摄影记者一时疏忽,未能及时抓拍到,又不便于请宋副委员长再站起来举杯,急得团团转。善于体贴别人的总理感觉到了,遂站起身,邀请宋副委员长一道再一次干杯。摄影记者赶紧抓拍,内心油然生出融融的暖意。

         19574月下旬,苏联的伏罗希洛夫主席到上海访问。上海组织了大量市民夹道欢迎,形成了“十里长街”的壮观场面。媒体无疑也特别重视。记得伏罗希洛夫是423日下午两点左右飞抵龙华机场的,我则在上午就去“十里长街”和龙华机场采访欢迎群众。想不到中午过后,在龙华机场,我惊喜地看到总理在和一些欢迎群众交谈。我们几个记者围了上去,总理问我们是哪几家报纸的,我们一一回答,总理笑着点头,祝我们采访成功。直到伏罗希洛夫专机即将降落时,总理才离开欢迎群众,与从候机厅内走出的其他领导人一起,准备前去迎接。

         1964年,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来中国访问,总理陪同她到上海。这天恰逢班达拉奈克夫人的丈夫、已故总理班达拉奈克先生的诞辰纪念,要在玉佛寺做佛事。我们几个记者事先想,总理会不会去呢?去吧,参加一些诵经祈祷、拜忏礼佛仪式,似不大适合;不去吧,又好像有点失礼。当天一早,我们赶到玉佛寺采访。佛事在进行。周总理没有来。但当佛事即将结束、尚未结束之际,总理到了。他对班达拉奈克先生的遗像鞠了一个躬,以示纪念之意。随后,即陪同班达拉奈克夫人作下一站的参观。我们为总理这种恰到好处的处理暗暗叫绝。我们心中的周总理,就是这样一位既坚持原则又非常灵活,既大仁又大智,既令人高山仰止,又使人倍觉可亲的领导人。

   推荐人lry   2011-07-31  执行编辑:lry 2011-08-02 责任编辑:tmy 2011-08-03

0
 

上一篇“最美妈妈”激发社会向善力量
下一篇孝儿彭斯割肝救母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