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10-16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2年10月16日第15版 

一代醇儒张元济 
作者:熊月之  阅读次数:6769

  张元济(1867-1959)一生经历三个朝代,从晚清、民国到人民共和国,参与或见闻过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变、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洪宪帝制、五四运动、军阀内战、五卅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诸多重大事件,投身过政治,兴办过教育,从事过实业,成就卓著,饮誉域中。他历事既多,艰辛备尝,无论新派、旧派、激进派还是保守派,对他都恭敬有加。他在近代出版界的地位,俨如泰山北斗,无人可比。像他那样既建不世之功,而又生受崇敬、死备哀荣的,实属罕见。
  能建不世之功者必为不世之人。不寻常的张元济自有其不寻常的地方。
  
报国以忠
  张元济出生在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浸润在修齐治平的氛围中。这个背景很重要,自小接受的教育,奠定了他日后为人处世的文化底色。他的科举道路很顺,18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参加科举,到得中进士,他仅用了八年时间。年轻科举顺利高中,曾被宋代理学家二程之一的程颐认为这是人生“三不幸”之一,原因是早年科第经历太顺,容易使人志得意满,狂妄自大,给其后半生带来灾难。但是,从张元济日后行事风格来看,早年科第顺利并没有给他带来负面影响。考其原因,一是与张元济比较温良的天性有关;二是与他年轻经历有关。他15岁时父亲病逝,家境渐衰。这使得张元济较早地成熟起来,懂得世事的无常与艰辛。
  张元济中了进士、踏上仕途之时,正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时期,热血沸腾时期。他的这个年龄段,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变法维新思潮风生水起之时。特别是甲午战争的惨败,震醒了每一个不甘亡国的中国人。张元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以救亡图存为中心的维新运动当中。
  从1895年至1898年,张元济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突出:
  其一,议论时政,谋求救国之道。其二,搜集书刊,以供变法参考。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任上,负责为皇上搜集新书。其三,开办通艺学堂,培育新式人才。其四,学习英文。张元济从1896年就开始学习英文。其时,虽然风气渐开,但主动学习外语、研究西学的官员还是极少数,像张元济这样的翰林还去学英文的,可谓凤毛麟角。他入值总理衙门后发现,那么多的章京中,仅他一人能识英文。
  到1898年,张元济在京城已是相当活跃、颇有名气的新派人物,有人推荐他出使外国,有人建议他留学异邦,许多人寻西书、觅新报都来找他帮忙。京师大学堂开办时,孙家鼐考虑的首任总办人选就是张元济。最有标志性的细节是:1898年6月15日,李鸿章在颐和园请张荫桓吃饭,找了两个人作陪,一个人是康有为,另一个便是张元济。李鸿章那时正在向新派人物示好,年纪轻轻、官位不高的张元济能成为他的座上客,这很能说明张元济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正因为张元济思想维新,表现不俗,所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在所上《密保人才折》中,向光绪皇帝共推荐五人,其中之一就是张元济,另四人是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与梁启超。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召见张元济。这是张元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给他带来无上的荣光,也为他日后的挫折埋下了伏笔。
  受到皇帝召见以后,张元济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变法运动中。8月2日,诏设矿务铁路总局,他以总理衙门章京身份被荐兼任该局章京。9月5日,他上《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而成盛业折》,系统地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凡总纲五条、细目四十条。这一奏折,是张元济受到光绪皇帝召见以后就萦绕心头、精心准备的,到他正式上奏,历时两个半月。奏折所指陈的弊端均深中肯綮,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方向相当正确,可行性也很强,反映张元济视野相当广阔,思虑相当周密。一些变法设计极其用心。比如,张元济主张除了大典以外,寻常大臣觐见皇帝,应请立而不跪,亲重老臣,则赐以坐位,以示优礼。他说,如果像此前那样不论老少一律行拜跪之礼,少壮者犹可,若耆年高秩,屈膝数时,岂复能从容论道!这就很有人情味。
  张元济与康有为同一天受到皇帝接见,张元济比康有为年轻九岁,考中进士比康有为还要早三年。康有为是很自负、狂傲、张扬的人,所以,他日后的道路其实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张元济比较沉稳,低调。百日维新中,虽然也上了奏折,系统地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但是,他没有参与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谋,所以,政变发生后,他只是被革职,没有被逮捕,更没有被杀头。政变发生后,张元济自以为在劫难逃。有人劝他逃亡避祸,他担忧惊及堂上老母,不愿做求生害仁之事,拒绝外逃,仍照常到署值班,静候逮捕。这种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气概,说明张元济的精神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我以为一半得自修炼,一半得自遗传。张元济获悉“革职永不叙用”的圣旨后,将消息告诉老母,老母出奇地平静,说是“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这说明张元济母亲是一个很不一般的女性。她出身在常州的书香门第,有一定文化,善于体察人情世故。
  戊戌政变以后,张元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集中投放到教育与出版方面,全力在开启民智的园地里播种耕耘。张元济将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开启民智。他这么做,源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对开启民智的真切认识。当然,这么做,是其爱国热忱的具体表现。在张元济此后的生涯中,有三件事可以直接反映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一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中,张元济尽己所能地为抗日救亡出力。他编著一本名为《中华民族的人格》的小册子,撷取《史记》等书中的人物故事,以表现中华民族的人格,激励人心。张元济指出:这些人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的是为复仇,归根结果,都做到杀身成仁,孟夫子说是大丈夫,孔圣人说是志士仁人,一个个都毫无愧色。这些人都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可见得我中华民族本来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谨守着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此书一版再版,影响很大。1942年初某日,一个日本人驱车抵张元济寓所,递上名片求见。张元济拒不晤见,挥毫书曰:“两国交战,不便接谈。”让其子交与来者。
  二是反对内战。1947年5月,上海学生进行反内战宣传示威,遭到镇压,大批学生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逮捕。张元济与陈叔通、唐文治等联络共十位资深名人,致函上海市长吴国桢、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并将此信递呈行政院长张群,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此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迫使当局不得不将被捕学生释放。1948年9月23日,张元济赴南京参加院士会议,在演讲中对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予以严厉抨击。
  三是祖国统一。1956年6月15日,张元济给身在台湾的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劝说蒋介石效法五代时吴越国统治者钱武肃,纳土归顺,以完成中国统一大业。需要指出的是,张元济撰写此信,并非事先有人授意,而是他独自思虑的结果。那年,张元济已是整整九十岁的老人,念兹在兹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处事以敬
  “敬”就是敬业,就是认真。
  张元济一生最主要的事业是出版与古籍整理,两者又是与他在商务印书馆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在张元济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新式出版业是到近代才出现的行业,从写稿、组稿、翻译、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到企业管理,从印刷机器、纸张、油墨、装订、开本到印数,从联系作者、译者到与官府打交道,所有这些,对于张元济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工作,他能够由外行变成内行,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考其诀窍,就是两个字:敬业。他坚持,不赚钱的书一般不出,有政治风险的书一般不出,包括拒绝印刷康有为、孙中山的书,都是为了对公司负责,也都是敬业的表现。
  他编教科书,编得那么好,是敬业的结果。他从事古籍整理,整理得那么卓越,是敬业的结果。《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其典范。
  
待人以诚,责己以严
  张元济无论当官还是经商,都真诚对人,不虚伪,不欺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他与总经理高凤池在经营理念、用人标准、对违纪人员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对于这些分歧,他不掩饰,不回避,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1919年,因为许多分歧难以消除与妥协,张元济决定辞去经理之职。经人调解,他与高凤池达成和解,并坚持自己一定要向高凤池道歉。与高凤池相比,论社会地位,张要高出许多,张是翰林,高是小学程度。论在商务的影响力,张也要大许多。细论张、高二人的分歧,则张的意见,均为企业前途着想,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如注重企业制度建设,引进、启用新人,对于违纪违法员工严肃处理,高则立于相反方面。但是,二人矛盾一经调解之后,张便主动道歉,诚恳支持高的工作,并坚持自己的薪水必须低于高凤池。
  诚与恕是一体两面。待人诚恳,必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张元济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有三件:
  一件是被绑架事件。1927年10月17日,张元济被绑架,在南翔附近的农村关了六天六夜。绑匪开价先是30万元,后降至20万-15万-2万,最后以一万元赎票。那时,上海绑票案件屡屡发生,撕票的事情也不止一例。张元济能安然脱险,与他设身处地、以恕道对待绑匪有关。绑匪也是人,张元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诚,终于化险为夷。
  二是处理商务印书馆罢工事件。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屡起工潮。对于工人的罢工斗争,张元济力主两边兼顾,同存共利,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解决后,作为资方代表的张元济,反而得到工人的拥护,职工大会上竟然全场高呼“打倒王显华!”“拥护张菊生!”张元济在当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没有更细的资料,但是,从结局看,张元济至少比经理王显华更加理解和重视工人的要求,能够同情地理解工人的权益。
  三是为乐志华伸冤。乐志华是张元济轿车司机的外甥,从宁波乡下来到上海,1923年到一英国人家里当佣人,被主人诬陷偷了740英镑,关进牢房,在全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巡捕打得遍体鳞伤,右腿残废。张元济获悉此情后,为他聘请律师,到医院验伤,通过宁波同乡会呼吁社会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官司打了五个月,冤情终于得到昭雪。
  待人诚与责己严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张元济都严格要求自己。主持编辑《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部头古籍汇编,为公司带来了巨额收入,他自己从未收取过什么主编费及稿费。在公司,自己的薪金一向从严,不让儿子进入商务印书馆。
  正因为张元济待人真诚,责己严格,所以,从清末到民国,商务印书馆能够团结那么多文化人。这些人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政治态度,但与张元济的关系都很好。
  报国以忠,处事以敬,待人以诚,责己以严,张元济在这四方面都很出色。这四个方面,涵盖了儒家修齐治平的全部内容。时人曾以“忠信笃敬,识胆具备”八个字,概括张元济的行事特点。孔子的学生子张曾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张元济一生经过三个朝代,是唯一的见到过光绪皇帝、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等五位中国第一号人物的时代老人,历事既多,饱经沧桑,却能做出那么宏大的事业,享有那么崇高的声誉,考其原因,就在于他忠实地践行了儒家的忠信笃敬伦理。
  忠信笃敬,归结到一点,是广义的“忠”。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涵义很广,并非专指一事,只是后世腐儒将其内涵窄化,成为臣对君的单向规定。张元济对此曾有订正,重申其义,说明他对此确有理解与心得。这广义的忠,说到底,就是儒家修身八目中诚意、正心的结晶。由此可见,张元济深得儒家真谛,并自觉地将其外化为报国以忠、处事以敬、待人以诚、责己以严的具体行动。
  张元济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处于空前、持续大变动过程中,从国家政权型态、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到人们的知识、职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任何大变动时代,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人来说,都是适应能力大考验的时代。
  胡适等评论张元济“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新思想与旧学家、新道德与老绅士这看似对立的两极,在张元济那里得到了统一,而且统一得那么自然、浑然,因为这一切,都出于他的诚意、正心。当官,不为官位所束缚;为学,不为陈说所牢笼;经商,不为利润所异化;温文尔雅中隐含着雄豪刚强之气,持重守成时不妨碍开拓进取,既反对外国侵略也积极向外国学习,既努力保存旧学也认真吸纳新学,不偏不倚,允执厥中,通透洒脱,毫无僵滞。每做一事,他都尽心尽力,争取最好,在商人面前他是名满天下的大企业家,在文人面前他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人生活泼泼的大生命,在张元济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这就是真正的儒家,旷世稀见的一代醇儒!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在上海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主办的“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演)

      推荐人:lry     2012-10-16      执行编辑:lry      2012-10-16      责任编辑:lxl  2012-10-17

0
 

上一篇“职业道德”是一种幸福生活观(人民论坛)
下一篇犹豫之后,她选择了救人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