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12-14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2-12-14第9页 |
中文应成为创新的语言平台 |
作者:许琦敏
阅读次数:6546
|
汪品先院士指出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中文应成为创新的语言平台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汉语应当成为科学研究的工作语言之一。昨天,我国著名海洋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文汇科技创新沙龙上提出,这将有助于培育起一个以汉语为基础的创新平台,推动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 汉语有着不同于拼音语言的优势。首先,它的形象传递的不仅是读音,还有画面,包含的信息更丰富。汪品先提到,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曾考虑过在日文中废除汉字,但之后仍然决定保留,正是因为汉字信息丰富。联合国的每个重要文件,都有多种语言版本,但汉语版本往往是最薄的。同时,它的文字输入速度也比拼音文字要快。 目前,虽然英语是全球科学界通用的语言,但这并不妨碍汉语成为一个新的科学语言平台。汪品先解释,现在全球优秀的华人科学家中,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尽管他们用英语写论文,但思考时可能用的仍然是中文。”他设想,如果这些人都能用汉语来表达他们的创新思维,假以时日,一定能建立起汉语言的创新平台。 “英语成为科学工作语言,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此前科学工作语言是拉丁文,后来也有过法文和德文。那么中文为何不可以?”汪品先不仅有此设想,还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他负责组织的两年召开一次的地球系统科学国际会议,每次都会召集几百名华人科学家探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会议的工作语言就限定为汉语。 语言深深植根于文化,对文化的改造与影响作用不可小觑。汪品先认为,汉语若能成为科学的通用语言,那么最前沿的创新思维和成果就能更快地传递到民众中,更可“直通”中小学课堂——这对从小培养创新观念,将起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我们缺乏优秀的、有丰富思想的科普作品,与语言的隔阂有很大关系。”汪品先说。 用汉语建立创新平台,显然需要长期的变革与积累,且充满坎坷。但汪品先坚信,汉语必将会成为创新能力的语言平台,“它可与英语并存,不一定非要取而代之。”因为现代西方科学建立在还原论、细化的基础上,但如今已出现整合、集成的趋势,而系统和整体观念,正是华夏文明之所长,两者的结合会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这正是中华文化崛起的契机。
荐稿人:wdl 2012-12-14 执行编辑: lry 2012-12-14 责任编辑: lxl 2012-12-1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