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火车站救援现场,医生和旅客在给患者做心肺复苏急救(网友丢丢0521提供,本站W编辑)
虹桥火车站有旅客突然倒地不起、呼吸骤停,车站广播急寻医生旅客,一名准备赶火车的上海医生闻讯而来,为患者进行人工心肺复苏,紧接着,另外两名旅客又“接力”参与人工心肺复苏……等到“120”急救车赶到,接上心电仪,发现患者已经心跳波形正常!而此时,众多施救者却很快消失在人流中,没有人留下名字——“上海虹桥火车站有旅客突发情况,现场寻找医生旅客急救”,昨天,一条配有现场照片的微博经过6天转发,终于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引起了医生们的关注。“参加抢救的,不就是我们医院的那个小医生嘛!”医务室里,大家七嘴八舌,没想到竟“打捞”出“小医生”孙洋惊心动魄又满溢温情的院外急救故事。
去年12月29日,虹桥火车站,旅客脚步匆匆。无奈,由于北方多地大雪,多趟列车晚点。下午2点,在A1检票口焦急地等待着“虹桥往北京南”发车通知的孙洋,猛然听到了车站广播。
“现有突发患者,有哪位旅客是医生请到A5检票口!”广播说。
孙洋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年轻医生,“听到广播,我条件反射性地就朝A5走去,看见一群人围在中央一片空区讨论着什么,挤进去看见一名中年女性仰面躺在地板上,闭着眼,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与孙洋几乎同时赶到的,还有许多其他旅客。只见旅客纷纷配合民警和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紧急联系“120”救援。围观者自发围成一个大圈,让患者有“透气”空间,“大家都很关心患者的病情!”发微博的现场旅客“丢丢0521”(网名)告诉记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需要的不仅是围观者的救援热情,更需要懂得基本生命支持的施救者。向民警说明身份后,孙洋获许靠近患者。他一边安抚跪倒在地有些不知所措的男性家属,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一边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情况……孙洋尽力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有用的信息。“患者已经没有动脉搏动,也没有自主呼吸了。有没有自动除颤仪?有没有联系过120救护车?”孙洋大声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当获得肯定的答复后,他根据医院所学的BLS(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决定立即实施CPR(人工心肺复苏)。
人工心肺复苏术是一项专业的急救操作。简单说,包括气道开放(将患者头后仰,清除嘴巴和鼻腔中的异物)、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三个部分。“嘴对嘴吹气,当患者胸廓出现明显上浮,说明吹气是有效的!”病人情况危急,孙洋现场培训家属简单的复苏技巧,由家属实行人工呼吸,而他完成胸外按压。“1、2、3、4……”每连续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往复,孙洋喊着口令,指挥家属配合。
要完成一次有效的胸外按压,必须成人下陷胸廓1/3,按压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下……几分钟后,孙洋已经满头大汗。通常在医院实施急救时,为达到有效按压,医生们往往每隔几分钟换人,轮流按压。紧急关头,当孙洋需要有人接替时,另外两名热心旅客站了出来——他们一个也是医生,一个则接受过人工心肺复苏培训。
经几轮施救,患者唇色渐渐转红。但孙洋他们三人还在“接力”实施胸外按压,直到“120”到场。接上心电仪,患者心电图显示正常波形!
昨天,当记者辗转找到孙洋,发现他现在最关心的,是那位患者送入医院后情况如何,是否已经平安。而在微博上,这则温暖人心的故事还在不断扩散,人们也在牵挂着那位患者。
后续:《文汇报》2013年1月6日第2版
“路人”合力救援,论坛、微博纷纷帮转,有网民说——
“传播正能量,必须的,转!”
昨天,本报头版独家报道的儿童医学中心外科规培医生孙洋等人在虹桥火车站抢救呼吸骤停女性的故事(《女旅客倒地虹桥站呼吸骤停,小医生救命不留名微博传扬》),引发广泛热议。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到人民网、东方网、MSN中文网等国内外媒体网络平台以及更多的论坛,这则故事被不断扩散。作为这股正能量的自发传播者,有网民直言,必须果断让如此担当与能量扩散。
喝彩,网友直呼“中国好医生”
昨天上午,“儿童医学中心”(微博名)以“传播正能量”为题,转载了本报报道,经多人转帖评论,很快“医学界”(微博名)跟进转发,并键入标签“中国好医生”。与此同时,这段佳话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传播着。
“必须让这个好医生扬名。”有网友如此直言,实则是对施救者“勇敢站出来救援”的认可。
有人赞施救医生孙洋,“凭着一颗责任心,运用所学技能挽救了一个生命,为2013年的冬天带来浓浓暖意!”也有急救专业人士点评,施救者“很棒”,“不但能正确实施心肺复苏,还能根据现场环境及人员,合理指挥进行团队心肺复苏,通气,按压,轮换,值得大赞!”还有细心的网民通过本报的配图照片赞叹围观者的好素质,“更震撼的是照片中围观人群姿势及所保持的距离!”
实际上,这是一群“中国好医生”,除了孙洋,还有两名知悉“基本生命支持”操作的施救者,还有更多维持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联系紧急救援的民警、自发形成人圈的路人……孙洋说:“因为合力救援,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扩散,为了更好的医患关系
在一些医院看来,这则桥段并不复杂的“好人好事”经媒体报道,意义不同。“不仅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医院内更需要——这样的故事可以激发医务工作者,鼓励他们不要为现实短暂的困境感到挫败,放弃了向善的勇气,放弃了责任感。”
孙洋在那天实施救援时,也有过片刻纠结。难以想象“不信任”如果真的裹住了医生的双手与担当,后果会是怎样。“我可以大声说,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为什么人们常觉医者冷漠,要走出‘破窗效应’,就请把发生在身上或身边的温暖、感动大声说出来!”有网民这样反思当下的医患关系。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效应”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有网友认为,“破窗效应”恰能隐喻当下复杂的医患关系:如果我们“跟风”扩散医患关系的“紧张”,双方的“和解”或许也会越来越远。
“要知道,受过训练的人站出来施救,应是常态。但为什么如今站出来的人少了?我们需要为站出来者鼓掌,这是需要反思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陆晓文说,要打破医患之间的隔阂,需要社会、政府、民众、医生本身多方参与。
期盼,普及基本急救知识
面对网络热议,孙洋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昨晚他告诉记者,最牵挂的还是那名患者的情况。“救一个人总想知道最后的结局,但患者情况可能并不好。”孙洋在施救前,从患者家属处得知患者患有“重症肌无力”,而且倒地已有10分钟,超过了急救的“黄金时间”。“希望多多提及并普及基本急救知识,希望告诉别人社会上开放的此类培训机构,因为太多人是想救而救不了。”孙洋一再向记者强调。
BLS、CPR……基本急救知识与操作术,经由这则报道正进入众多转发网友的视线。北京急救中心医生、微博名人“急救医生贾大成”留言:要让更多的人学会简单实用的心肺复苏操作!曙光公益急救培训中心培训师“雨文晓晓”(微博名)留言:现在学习急救知识的人真的不多,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身体很健康,也有侥幸心理,认为意外不会在自己身上。“许多人不是不想救人,而是束手无策!”如网民所言,希望这则故事能尽可能地多让一些人参与学习基本急救知识。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推荐人:lry 2013-01-07 执行编辑:lry 2013-01-07 责任编辑:lxl 2013-01-08
(本站W据网友丢丢0521提供图片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