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3-02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3年3月1日 第A5版 |
用持之以恒的爱心做好事 |
作者:张炯强
阅读次数:6448
|
复旦学子提出志愿者要去掉“奉献”的光环
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时如何“践行雷锋精神”?昨天,复旦大学一批志愿者在出席“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座谈会中提出,大学生不应仅将志愿者当作一种时髦,大学生志愿者要先去掉“无私奉献”的光环,用持之以恒的爱心去做好事,这才能真正体现雷锋精神。
理性爱学生
在宁夏西吉县支教了一年后,世界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再努热返回复旦,他讲述了支教时的故事:很多人以为,贫困地区的学生会很热情地对待支教的志愿者教师,走的时候还会依依不舍,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有的学生上课时捣乱,老师教育他,他就对老师翻白眼;有的学生跷着二郎腿不爱搭理老师。想象中感恩的眼神,其实不多,因为这些学生认为,支教的老师只是“过客”,改变不了什么。
再努热认为:“大学生支教,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给予,不是一种帮助,而应是与他人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去掉‘奉献’的光环,静下心来教好每堂课、批改好每次作业,用一种理性的关爱去对待贫困地区的学生,这才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弘扬。”
关爱有回报
青年教师王少军是中华造血干细胞库的志愿者,也有一个特别的人生故事:在复旦上学时,他的父亲在工地上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让他切身体会到了白血病患者家属的痛楚。后来,他投身到白血病患者的志愿者服务当中去。2006年,他与一名不知名的患者成功配对,完成了手术;2009年,他的父亲在另一名不知名的好心人帮助下,病情也得到了控制。
王少华说:“在我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是雷锋精神的受益者,而现在我又做一个雷锋精神的传播者。我坚信在生活当中,只要你心存善意,再小的努力也能被感知到,并能点燃人们心中的那颗火种,温暖到他们,这是我所理解的雷锋精神。”
奉献有收获
李佳俊同学多年来坚持帮助一名自闭症儿童,他说:“我教画画,他一开始连直线都画不出来,我不停引导,用各种各样的图形来吸引他,让他画画。半年多后,他终于可以把一条直线画出来,而且画了一个三角形送给我,我非常开心。看上去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我觉得这就是志愿者的意义所在。”
李佳俊认为,这个社会当我们太关注于自己的时候,就会变得比较冷漠。但是当把我们的思想、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或者关注到社会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就有了意义,可以让这个社会更加温暖。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荐稿人:wdl 2013-03-02 执行编辑:lry 2013-03-02 责任编辑:lxl 2013-03-0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