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3-03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3月3日第1版 |
五十年前,他以雄心面对烈火;五十年后,他坚持做好事要 |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星
阅读次数:6918
|
林立:救火,向老伴都没提过 1963年4月4日,距离“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发出尚不足一月,深夜时分,上海市第四师范学校宿舍楼旁的友谊竹器厂突发火灾,火苗不仅吞噬了厂房,也殃及四师的校园。危急关头,400多名师生自发拿起身边的铁桶、脸盆冲向火场,帮助消防战士扑灭了大火,还为学校抢救出了几十架钢琴、风琴,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林立,当年的救火英雄,如今已八十高龄。虽然嘴上说着“不记得了”,但当记者摊开50年前的《文汇报》,老先生马上就认出了那些他所熟知的名字:“程裕坤,二年级学生,救火的时候受伤了;马佩莉,她的衣服被子都被烧光了,还不肯申请补助……” “当时,‘向雷锋同志学习’才提了一个月,但雷锋的故事大家先前就知道,每个人也都以做好事为荣。这一把火,把大家的信念都照亮了。” 当晚火苗蹿起之时,林立还在梦境中。被急促的敲门声拍醒后,他随手套上件线衫便冲出了楼。操场上,到处是陆续撤出的学生。林立清楚地看到借着东南风飘向学生宿舍的烈焰:“竹器厂和宿舍楼就隔了一道竹篱笆而已。”身为学校民兵武装部长的林立和周定豪、王希增、马振忠等其他几位老师一合计,决定组织大家分头抢险:“灭火的人,人手一个铁桶或脸盆,一路人直接往火场冲,一路人从宿舍楼这边传水、浇水,其他人则跑到琴房抢救钢琴。”原来,当时的第四师范学校里,最值钱的就数琴房里的60架钢琴和风琴。本来近10人才能抬得动的钢琴,此刻,三四个女生上前便拖着走。林立说,人在危机关头才会爆发出这种超出寻常的潜能。 几个小时后,火势终于被控制住,师生们这才想到去宿舍里抢救财物。“很多人上上下下跑了好多趟,搬的都是别人的东西,最后才去找自己的。那时‘雷锋精神’真是深入人心,所有人想的都是‘集体第一、他人第一’。”林立说。 师生们英勇救火、抢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很快被各家媒体大规模报道。学校组织了由十几个师生组成的事迹巡讲团,到上海的各所中学作报告,还在学校内部辟出100多平方米的“雷锋室”,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一届届的学生。 身为事迹巡讲团的成员,林立当时作过很多场报告,可当面对记者重新讲起这段“英勇事迹”,一旁的老伴儿凌寿芝“不高兴”了:“这些故事以前都没跟我说过!” 凌寿芝曾在第四师范就读过两年,是林立的学生。火灾发生前,凌寿芝已经转到了第五师范,两人私底下也常接触,“但救火的故事我是当时从报纸上得知的。而他的‘英勇事迹’,他一点都没跟我讲过。” 林立只是一个劲地憨笑:“雷锋做好事都不留名,我们更应该低调。”他告诉记者,火灾发生后,学校的各个角落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雷锋”:“走读生拿来了自己的笔记,组织起‘抄写笔记小组’,为住读的同学抄写被烧毁的笔记;有的学生虽然家庭困难,但见同学衣服被烧了,也会悄悄送上一件新衣服。为了弥补火灾造成的损失,当时政府拨出了一笔补助费,学校给149位困难同学发了补助申请单,结果只有最困难的6个同学填了单子,很多人都觉得不能给国家增添负担,最后我们不得不鼓励班干部带头申请补助。” 这些年,退休的林立默默做了不少“小事”。住在以前的老小区时,他每天给80多岁的黄阿姨送报纸,“邮递员只送到门房间,老太太腿脚不便,我就拿了报纸送到她家里。”有位老邻居生病了,搬到了崇明的养老院,林立好几次组织社区居民去探望。由于经常捐款、捐物,小区的爱心榜上林立夫妇总是名列前茅…… “什么是学雷锋?能尽自己的力帮助别人,就是学雷锋。”他说。 推荐人:lry 2013-03-03 执行编辑:lry 2013-03-03 责任编辑:lxl 2013-03-0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