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3-16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3年3月15日第A12版 |
阅读传承是最有价值的赠予 |
作者:集月音
阅读次数:6559
|
故乡古镇的封闭与凋零让法学家梁慧星感到震撼,他卖掉北京的房产筹措百万元资金,辗转曲折在家乡盖起一座图书馆。他寄望于图书馆能让这个“被抛弃的地方”看到外面的世界。可是,梁慧星教授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遭遇现实的冷落——开馆9个月,图书馆共发出62张借书卡,一整天没一个读者的情形并不鲜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尴尬,来自于更大背景下阅读氛围的浅淡。原来遍布街巷的实体书店成批关门,取而代之的是网吧、KTV、麻将馆。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比起上世纪90年代反而倒退,人均读书量不足以色列的十分之一。阅读与国人的日常生活仿佛渐行渐远,图书馆门庭冷落实属必然。
儿时的格言总爱说,乘着阅读的翅膀飞翔,然而网络兴起改变了这一切,与浩如烟海的信息随时对接成为现实,“外事问谷歌,内事问百度”,相比从书中获取知识,人们更沉醉于即点即用的碎片化“浅阅读”,争相去做混沌不清左右摇摆的“知道分子”。读书无用论或深或浅地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因为近乎杀鸡取卵式急功近利的价值评价已经渗透到思维深处,传统阅读之于理智与心灵的滋养太过润物无声,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财富的渴求、对名利的追逐,遭到冷遇甚至抛弃并不令人意外。
梁教授的家乡人无法理解建图书馆的意义所在,他们认为衣锦还乡应该修桥修路,或者干脆拿钱投拍电视剧来宣传家乡,这是交通封闭人口萧条的古镇扭转形势迫切需要的。而图书馆无法给予家乡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与实惠,更留不住外出打工人的脚步。
阅读的力量正在被漠视。人们淡忘了,学术大师无不仰仗博览群书的丰厚底蕴,民族强大无不植根于国民高素养的文化积淀。看起来佶屈聱牙的经典书籍其实蕴含着充盈与丰沛的力量,除了提高文化素养与品位格调外,更深层的作用力在于对一个人精神人格的塑造,在于对一乡一土风气的感化。
乡村古镇已被时光暂时遗忘,也被高速运转的经济中心排斥在外,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逐渐走向荒芜,但是,这故土不能顺势成为文化的荒漠。贫瘠的精神沙漠只会加速乡村古镇凋零与萧条的进程,人们如果彻底放弃灵魂的内核,只会永远处在时代的鸿沟之外,逾越不过却又被时刻左右,最终找不到出路。
曾在故乡一间公办图书室打发过不少孤寂时光的梁慧星教授,固执地选择了兴建图书馆,来弥补时代给予故乡的鸿沟。他以安抚的口吻告诉每一个人不要着急:“能有3个人,10个人去看,就是好的。”希望只能寄托于这一点点的改变,培育一种阅读的生活方式还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梁教授看似以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来对抗一个时代的阅读危机,但是,也许有一天,图书馆会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古镇人的血脉,锤炼出古镇内敛又强大的精神内涵。毕竟,历史无数次证明,阅读传承才是最有价值的赠予。
荐稿人:wdl 2013-03-16 执行编辑:lxl 2013-03-16 责任编辑:lry 2013-03-1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