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3-28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华网》2013年3月28日来源:文汇报

“我们钦佩中国人的教养”
作者:姜澎  阅读次数:6806

    德国文献中的晚清图片在沪亮相,藉此可多一个视角回眸历史—— “我们钦佩中国人的教养”

 

  由复旦大学和汉堡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德莱布尼茨论坛和《自西徂东:德语文献里的中国(1830-1911)》图片展预告会昨天举行,记者获悉,大量此前从未公布过的由当时德国外交官、商人、新闻记者、学者等记录的晚清照片和图片资料将在图片展上亮相。而1861年德国使团从中国回去后写出的数万字的《上海报告》也将露面。

 

  据复旦大学历史系王维江教授介绍,在历史上德国人的眼中,中国的形象和英美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很大不同。近代德国与中国的渊源,可溯至19世纪初耶稣会士汤若望。这位两朝“通玄教师”影响所及,也绝不仅止于宗教和格致两端;其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昭示着东西方欲臻于“心同理同”之境,道路艰难而漫长。

 

  1861年,德意志诸国迫使清廷缔结通商条约。随后各路德意志人纷至沓来,记录了不同侧面的中国。记者了解到,近代以来,德语文献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很少被利用,而此次图片展上将亮相的图片共有110张,大量照片均为首次公布。

  

展现科学家在华考察成果

 

  展览中将展出19世纪的德国人在中国拍的照片以及画像等。当时的德国商人包尔所写的《中国1900》在欧洲畅销一时,其中写到在中国的见闻。提到德国人最难理解的是当时中国人的马车,书中抱怨中国人为什么要坐这样的车,“颠簸得像受刑一样。”

 

  展品中还有1893年天津水师宴请申珂公使的座次排列、中英文对照的菜单。从菜单的中英文翻译来看,那个时候中国人在礼仪方面,和外国人打交道已经相当有水平。中德交往有很大一部分是技术交往,中国是以矿产换技术,晚清德国克虏伯大炮,德国福尔肯船厂的军舰,都是李鸿章非常看重的。

 

  据介绍,展览中还有当时的科学家们在中国的考察成果。1861年来华的德国外交特使团中,有一条船上都是科学考察的科学家,其中包括欧洲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李希霍芬。随船来的还有德国的汉学之父福兰阁,他的中国哲学史也是现在学生必须要看的参考书。包括对中国人类学的研究也从19世纪就开始了,当时德国的人类学研究学者傅特尔教授画了新疆、西藏等地人的头像。

  

“中国式礼仪”值得称赞

 

  在德国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非常勤劳、非常聪明。包尔当时就在书中写道,看到中国的工匠能够把木雕做得美轮美奂,非常难得。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非常好,“中国人整天在店面里忙忙碌碌的,从早忙到晚,好像没有停歇的,但是脸上一直很阳光。而当时欧洲的工人们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之中,每天的精神状态都很差。”

 

  1860年,普鲁士王国由团长艾林波伯爵带领,向中国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随团成员中还包括多位科学家和画家。1861年,普鲁士外交使团到达了其中国行的第一座城市——上海,留下长达数万字的《上海报告》。令普鲁士使团成员惊讶的是,中国人那种特殊的文明礼仪,报告称赞:“我们钦佩中国人的教养。一种文化,能够把人数如此众多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使其达到如此高的受教育的程度,达到如此高的生活水准,这个文化一定是有其坚实基础的。”

 

  王维江教授说,到了近代以来,因为外国人的进入,中国一直处在一个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过程中。通过借鉴外国的文献,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过程的全貌。

  本报记者 姜澎

 

荐稿人:wdl 2013-03-28  执行编辑:lry 2013-03-28  责任编辑:lxl 2013-03-29

0
 

上一篇五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下一篇拿什么感恩长辈的心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