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07-08 【编辑录入:admini

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人文精神(3)
  阅读次数:18529

人的自然价值

方立天

 

个人的自然价值不同于社会价值,是指对自然界的作用而言,即个人的言行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就有自然价值。反之,损害、破坏自然生态,就不仅没有自然价值,而且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与空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生存,维护自然环境是人的义务和责任,维护自然环境也就是维护人的生存。当今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损害、破坏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为此在全社会积极树立人的自然价值观念,以自然为友,为自然生态平衡作贡献,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儒、道哲学家重视“究天人之际”,其重心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天”的意义很复杂话愣杂兴闹郑褐髟字臁⒚酥臁⒁謇碇臁⒆匀恢臁6杂谧匀恢欤炊源匀坏奶龋饕腥盅担阂皇且蛉巫匀凰怠@献铀担骸笆且允ト耍愿ㄍ蛭镏匀欢桓椅!保ā独献印ち恼隆罚┳铀担骸俺R蜃匀欢灰嫔!保ā蹲印さ鲁浞罚┲髡乓磺幸澈踝匀唬尬拊欤灰宋仄苹底匀弧6强刂谱匀凰怠\髯忧康鳌爸铺烀弥保ā盾髯印ぬ炻邸罚簿褪侵髡胖卫碜匀唬猛蛭镆蕴岣呷死嗟奈镏噬睢H窍嗷バ魉怠!吨芤状蟠ぬ┑谑弧は蟠诽岢觥安贸商斓刂溃ㄏ嗵斓刂耍宰笥颐瘛钡脑颉!安贸伞保谥仆瓿伞!案ㄏ唷保镏V髡抛裱斓刂媛桑ㄖ斓刂耍实钡髡匀唬棺匀桓谕蛎翊邮律才派睢U馐前讶擞胱匀坏墓叵凳游喔ㄏ喑傻墓叵担匀擞胱匀坏男骱托常簿褪抢米匀弧⒏脑熳匀弧⑺秤ψ匀弧⒈;ぷ匀坏耐骋晃罡呃硐耄患炔煌凇叭死嘀行穆邸保灿斜鹩凇白匀恢行穆邸薄1收呷衔擞胱匀幌嗷バ魉底罹咦匀患壑担档梦颐羌坛泻胙铩?SPAN lang=EN-US>

    道家和佛教高度肯定人的自然价值,具有崇高的自然责任感,是以其宇宙哲学理论为基础的。其重要观点有三:

    其一是万物一体说。道家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认为万物是齐同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生于“道”,都同为一体。人与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庄子又说,“磅礴万物以为一”(《庄子·逍遥游》),“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庄子·齐物论》),宣扬万物融合为一体。庄子还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在广袤的宇宙中,人是渺小的,应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同上),不要用人为去排除天性,不要用世事排除天命。深切体悟与自然万物相通、万物一体的道理,会升起一种对宇宙的崇敬感,这是一极高的精神境界。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这种境界的基本意涵。

    其二是果报说。佛教提出“缘起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由于互相依待的条件或原因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关系的存在,离开因果关系就不存在任何事物。佛教确立宇宙万物都受因果法则支配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的善因必产生乐果,恶因必产生苦果的果报论。佛教从人类主体与世界客体的相依和统一中来论述人的生命及其生存环境,认为生命是生命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而客观环境也因不断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而改变自身面貌。佛教宣扬果报有依、正二报。正报是指由行为所召感的个体生命,依报是伴随正报而得的个体生命生活所依的国土、山河等环境世界。佛教强调人要作善事,以求为自身与所处环境带来好报。这是把人的内在信仰、外在行为与保护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内在地推动人们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具有独特的理论色彩和理论价值。

其三是生命平等说。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说,认为神、人、一般动物都是平等的,彼此只是迷妄和觉悟以及两者程度不同的差异。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还宣扬“无情有性”说。“无情”指无感情意识的草木瓦石、山河大地。无情也有佛性,也能成佛。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卷第28),说翠竹是佛法之身,黄花是般若智慧。也就是称翠竹黄花都有佛性。苏轼在庐山东林寺也曾作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五灯会元》卷第17)此处溪声指东林寺山门前虎溪的潺潺流水之声,山色指庐山美丽的迷人景色,广长舌和清净身是佛显现的形相。意思是水声山色都是佛身的显现。佛教主张有情和无情都是平等的,用现代语言来诠释,也就是世界生态的因子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说具有两重认识意义:一是每个生物和非生物都有生存的自然权利,二是每个生物和非生物都有内在价值——佛性,都有向上提升的可能性。这对于人们关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有启迪意义的。佛教徒的不杀生、放生、护生、素食等,就是佛教环境伦理实践的具体表现。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主流,即重视人类价值、人格价值、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基本观点,都是比较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我们要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以推进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缺陷,诸如比较忽视个性,比较忽视逻辑与科学,比较忽视法制和法治,比较忽视力量,以及狭隘的宗法观念、森严的等级观念等,都是不可取的,是应当否定的。

    吸取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成果,批判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缺陷,对于形成当代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对传统价值观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着重正确地阐明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基本关系,从而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确立正确方向,这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发展了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理念,如提出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强调科学、法制,弥补了以往人文精神的缺陷。又“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诚实守信”为“义”即传统道义的根本内涵,这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据在国家行政学院、文津讲坛和人大国学论坛的讲演稿整理而成。又,恩师张岱年先生生前十分重视阐扬中华人文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本文所述多吸取先生的思想。先生阐论中华人文精神的文章散见于《张岱年全集》第6、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方立天

 

(全文摘自《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人文精神》第三部分,作者:方立天 2007年11月1日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人:118 日期:2008-6-28        tj:119 

 

0
 

上一篇中华文化之歌
下一篇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人文精神(2)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