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松
去年10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马经济峰会时讲述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他提到:“我们不会忘记,2012年马来西亚人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中国安徽一名7岁孩子的生命……”这位杨永康,现在正在上海,是东方医院的外籍医生。
杨永康祖籍广东,祖父早年移民马来西亚。2001年,已在当地获得生物医学本科学位的年轻人,为圆自幼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来到中国天津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本科。
在中国读大三那年,学校组织义务献血,有着在马来西亚多次献血经历的杨永康,慷慨捋袖,并当场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
非亲属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配对成功率非常低,而杨永康跨越国界的爱心种子,8年后竟神奇地开花结果。
2012年1月,从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成为上海东方医院胃肠外科医生的杨永康接到朋友辗转传来的信息:通过比对,一位年仅7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男性患儿“选中”了杨永康。检查结果表明,两人的造血干细胞完全匹配,这样的跨国匹配成功几率几乎是百万分之一。
4月17日,在天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跨越了国界的 “生命之源”,从杨永康体内被提取,并很快输给了小男孩。杨永康成为中国首例外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除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杨永康来沪后还养成了每月一次,每次两个医学单位(可供两名患者使用)成分献血的习惯,至今已达80余次。
“我在天津时献的是‘全血’,到上海后,发现这里可以献成分血”。成分献血,是将血液中的血小板等特殊物质专门提取出来,而将其他部分回流至捐献者体内。成分血的需求不但比普通血更紧迫,而且健康人体捐献一次血小板的恢复周期只需3天。因此,相对献普通血每6个月才能进行一次,献成分血可每4周进行一次。
拉开杨永康的左手臂,只见上面疤痕累累。原来成分献血对捐献者静脉的粗细和易辨识度等要求较高,而杨永康的左臂情况明显优于右臂情况。由于扎针位置长期集中,杨医生的左手肘关节处,就渐渐出现了疤痕。 “护士说给别人抽血,入针一步到位,扎我的时候,到这里会遇到阻碍,顿一下”,一边在自己的左臂上比划,杨永康一边不经意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献血的 ‘圈子’里有不少熟面孔,上海人、马来西亚人,其他国家的,都有。我真心希望熟面孔常在,新面孔也不断出现。 ”
荐稿人:lry 2014-02-22 执行编辑:lry 2014-02-22 责任编辑:lxl 2014-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