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09-1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9月18日第14版

这个社会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傻子”
作者:演讲 杨泽波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阅读次数:6574

018-1

 

日前,在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艺沁人文、笃志商道——复旦大学EMBA首届人文盛典”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杨泽波教授作了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说,今天的社会存在“一个被严重遗忘的道理”,即人天生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而忽视这一点正是许多社会怪状的源头。本版经授权,摘登部分演讲实录,以飨读者。

  ■演讲 杨泽波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唯独忘记了人同时还是一个道德的存在

  我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一个被严重遗忘的道理:人天生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这样的题目,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讲这样一个题目,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因为大家普遍关心的是如何赚钱、如何发家、如何致富。但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个题目有必要讲。

  今天的社会,已经告别了“狠斗私字一闪念”的时代,人对物欲的要求是正当的,是合理的,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就是承认人是一个物欲的存在。人生下来以后,就要吃喝拉撒睡,这是正常的,没什么可非议。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古希腊开始,我们就承认人是理性的动物。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样的道理中国古代也是承认的,比如孔子说,怎么才能够成人,他说要学诗、学礼、学乐。学是什么?学就是认知。不管古希腊哲学家还是中国儒家,都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原理,从哲学的意义上分析,人是一个认知的存在,人活几十年就是要做事的,为什么要做事呢?就是因为你有认知的能力。

  这两点都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在于我们的眼光过于狭窄,只看到了前面这两个方面,只知道人是有物欲的,天生都是自私的,唯独忘记了人同时还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这点讲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无论是管理学院还是经济学院,学生进校之后,老师给他们上的头一堂课,就是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前提的话,那么我们整个的经济模型就搭构不起来。这就像“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告诉我们的,面包店里的那个老板卖给你一个面包,不是出于善心,而是出于私利。但事实上,亚当·斯密除了写过《国富论》,他还写了一本《情感论》,而我们讲亚当·斯密往往只讲他的 《国富论》,却不提他的《情感论》,这样的一种思维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最近有一位国内很著名的经济学家说,孔子真的了不得,为什么了不得?在现代保险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他就想到了一个最好的社会保险制度,那就是尽孝,孔子想到了孩子要对父母尽孝,要为父母养老。其实这位经济学家的意思是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亲照顾他,为的是长大以后孩子能给父母尽孝,这样就把整个父子关系完全变成了一种经济关系。但我们都知道,父子关系不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它一定有亲情的关系,社会保险制度怎么能和孔子讲的尽孝、仁义的思想完全画等号呢?

  前几天我听广播,又听到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标题就叫做“爱情与投资”,说的是男女之间交朋友,组成家庭,在经济学家眼中看来完全是一个投资行为:我跟你好是不是合算?我要付出什么东西才能得到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都谈过朋友,都组织过家庭,这里有经济的利益,但是更多的还是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如果你只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个家庭,这个家庭一定是搞不好的。

  “回归真实的我,做回我自己”,这个口号有时是极其误人的

  所以我们说人除了是一个物欲的存在、认知的存在之外,同时一定还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这个道德的存在是指什么呢?所谓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包含着两个基本的含义:第一,人本身就有道德的要求;第二,这种要求高于物欲和认知的要求。

  这两个结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我们社会的教育出了问题,大家往往不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于是就出现了社会当中很多怪现象。比如,看一个人的价值只看他(她)是不是帅气靓丽。再比如,看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他在经济上、事业上是不是成功,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人拼命地要创业,创了业干什么?去上市。上市干什么?套现。套现干什么?过好日子。这完全是一个怪圈,难道人生的成功就是这样狭窄?

  受某些不正确观念的影响,人们甚至提出你不要跟我讲什么道德,你讲道德都是out(落伍)的事,道德都是虚假的、都是骗人的。现在社会上流行极广的一个口号是“回归真实的我,做回我自己”。但是这样一个口号有时是极其误人的、是蛊惑人心的,为什么?因为人们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说我要做回我自己,你自己是什么?你作为一个人,人是什么,你知不知道?这个人只是认知的动物还是物欲的动物,其中包不包括道德?有没有把这些分辨清楚?事实上,人们在讲“回归真实的我,做回我自己”的时候,往往讲的是我要自己的自由,我要自己去选择,我要对我的选择负责任,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因此,大家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没有把人真正地认识清楚。

  从醉心于小时代的困顿中解脱出来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现在几乎没有人敢挺起身板、光明正大地讲道德了,至少在公开场合是这样的。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怪现象?三五好友在一块聊天,聊什么都可以,但千万不要在好友之间讲道德,你只要讲道德,人家就说你是伪君子。现在的网络上充满着暴力,一个人发个帖子,下面总是有回帖来骂他,说你这个人out了,你这个人不行了等等,而网络中的暖帖寥寥无几,正能量的帖子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哲学背景、哲学根源,就是前面讲的,没有把人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搞清楚。

  于是,现在人人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语是北大钱理群老师的概括,说如今北大的学生一个赛一个的聪明,但是他们想问题首先是想着功利,想着自己,目的就是赚钱,成为下一个马云,做不了马云,做马化腾也不错。而整个社会也由轰轰烈烈的英雄时代沦落为“小时代”,受人诟病却又趋之若鹜。

  如今,我们来到了一个极度聪明的时代,大家依靠自己的理性,把自己的智慧充分调动起来,去算计功利,我们学习MBA,有无数多的例证告诉我们怎么才能够赚钱。比如,有人研究,方便面摆在货架上的哪一个位置最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别人的方便面的外壳印成什么颜色,你就要跟它不一样,等等,人类的算计已经达到了顶点。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当中恰恰聪明人太多,傻瓜太少,所以我一再说,我们这个社会缺的不是聪明人,我们这个社会缺的是傻子。这虽然是一句玩笑,但是讲起来有充分的哲学道理。

  为什么这么说?从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仁”,这就是人成就道德的根据。而要成就道德,就必须放弃自己物欲的要求,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要牺牲自己的自然生命。历史上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他们都是这样选择的。作为人,既有物欲的要求,同时又有道德的要求,在这两个当中选择哪一个?凡是选择物欲的要求,你一定是个小人;你选择道德的要求,你会做很大的牺牲,直至牺牲你自己的生命,但是你就是个大写的人。这很残酷,但是道理也很深刻。

  历史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教导,我们往往都忽略了,比如这段话几乎每个人都会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儒家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它提倡一种“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精神,“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亦不恤,惟义所在。”就是说,要你生的时候你就生,要你死的时候就去死,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前些年有一部小说叫做《遥远的救赎》,后来被拍成了电视剧《天道》。最近我才注意到这部电视剧,其中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当时的场景是女主人公死了,她是一名警察,在遇到了突发的情况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男朋友抚摸着她生前的照片,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丫头,不简单啊。”

  由此说来,我们需要明白,人除了有物欲和认知的要求之外,还有道德的要求,而这种要求较前两种要求更有价值、层面更高。只有接受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才能够从醉心于小时代的困顿中解脱出来,从精致的利己主义中超拔出来,活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荐稿人:lry   2015-09-18    执行编辑:lry   2015-09-18    责任编辑:lxl 2015-09-19

0
 

上一篇一张诚信机票,折射大学生信用变迁
下一篇为白血病患儿献上“生命的礼物”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