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6-2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6月20日第7版 |
一位老人离世为何引发全城追思 |
作者:新华社记者温美良、胡锦武
阅读次数:6454
|
江西乡村教师蒋国珍37年来捐资助学达40余万元,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余人
新华社记者温美良、胡锦武 蒋国珍——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37年来捐资助学达40余万元,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余人,他用一生的坚持,树立了一个“兴学重教”的楷模。
一座城市的纪念
“带孩子来看看恩师,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今年45岁的李爱平是蒋国珍的一位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李爱平都曾受到蒋国珍的资助,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远在广东做机械生意的他连夜带着孩子,赶回家乡参加老师的追悼会。“没有他当年的资助和鼓励,我不会有今天的生活,我要让孩子们记住他。”
6月15日23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因患鼻咽癌医治无效,在新余市人民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 蒋国珍是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人,1930年出生。1953年,他被组织派到江西铜鼓县三都小学代教。由于种种原因,蒋国珍终生未婚,无儿无女。
1979年,蒋国珍把国家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出助学。此后,蒋国珍不仅捐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工资,还四处开荒种地,挣的钱也拿来资助贫困学生。 蒋国珍的生活异常节俭,一条毛巾剪成两块使用,一个咸蛋分三餐下饭。然而,37年来,蒋国珍累计捐款40余万元,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余人。
17日晚,蒋国珍老师追思会在江西新余市罗坊镇的一个小广场上举行,数千名群众自发前来参加。当蒋国珍生前影像再次投射在银幕上时,许多人都失声痛哭起来。
人生最后的捐赠
得知蒋国珍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很多蒋老的学生闻讯而来。
“我人生的第一笔奖学金是蒋老师给的,是他给了我鼓励,让我发奋图强。”27岁的宋文操是当地的一名乡镇干部,中学时,他连续十余次受到蒋国珍的奖励,他也牢牢记住了老人对他的期许:努力读书,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年4月,躺在病床上的蒋国珍提出捐献眼角膜,“我是党的人,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捐出眼角膜,帮助有需要的人。”
4月30日,在陪护志愿者、亲属见证下,蒋国珍在遗体捐献自愿书上一笔一画签下自己的名字,完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捐赠”,把生命中最后一丝光明永远留给这个世界。
至死不渝的信念
3月10日,几名当地政府人员前来探望,蒋国珍一眼就看到他们胸前佩戴的党徽,好奇地询问为何大家都戴党徽。听到全市党员干部今年起都佩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蒋国珍当即请求也要佩戴,一名干部取下自己的党徽,别在蒋国珍的毛衣上。
“直到去世,蒋国珍都佩戴着这枚党徽,他觉得佩戴党徽就是一份荣耀。”53岁的志愿者俞月仙说,老人经常伸手抚摸他的党徽,好像生怕掉了似的。 蒋国珍住院后,他的侄子、侄女也轮流陪护,侄子蒋金根4月18日从深圳回来后,就一直陪护在医院。“住院的时候,叔叔说,他没有给过我一分钱,问我会不会恨他?我说不会。”蒋金根说,住院期间,政府和爱心人士送来的慰问金,他也分文未收。
6月15日,蒋国珍逝世当日,下起瓢泼大雨。“蒋老师走的时候非常安详、平静。”蒋国珍弥留之际,志愿者曾凡娣握着他的手,正在给他讲述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故事。曾凡娣说,蒋老师最爱听到“学生”二字,他是带着一份满足离开人世的。 “蒋国珍的精神传递着温暖人心的正能量,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新余市渝水区委书记徐文泊表示,区里将建立蒋国珍工作室,传承和发扬他的可贵精神,用崇德向善的好人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新华社南昌6月19日新媒体专电
荐稿人:lry 2016-06-20 执行编辑:lry 2016-06-20 责任编辑:lxl 2016-06-28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