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10-1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10月18日第11版

瘦如梅花 力在骨中
作者:#刘厚生  阅读次数:6733

——老夫子陶行知先生

    

    今年,是陶行知先生(1891.10.18-1946.7.25) 诞生125年,更是他逝世70年,我们应该纪念他。

 

    陶行知是教育家。1946年他逝世后,宋庆龄说他是“万世师表”,他的几代学生和追随者则尊崇他为“老夫子”。而他从来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是老百姓,是“打仗的号筒”。依我看,把以上几条合起来,就是陶行知。

 

    上世纪40年代初,在抗战中期的重庆,我曾为陶先生的育才学校戏剧组导演过两个儿童剧并受他之邀做了戏剧组的青年教师 (育才的习惯都叫大哥),同老夫子有过一些接触。当时对他崇敬但并不了解。他去世以来几十年中继续学习,才逐渐有所理解。近几年中更是越来越深沉地感受到在他身上焕发着震荡着一种“行知精神”。具体说,其中包含了他最突出的三方面:理想精神、创造精神和吃苦精神。我以为,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种精神对我们有着极为有益的现实意义。

 

    他的理想精神贯穿一生。

 

    陶先生的理想伟大而单纯。就是希望中国人民、特别是劳苦大众———首先是穷苦孩子们都能受到应有的教育。不是旧教育,是新的生活教育。这种教育又必须结合实际,比如早期的识字教育,抗战前的抗日救亡教育,援战开始后的援战教育,难童教育,少年艺术教育,后来的社会大学教育等等。每种教育运动,都贯彻了他的理想精神,也都是他的教育理论的实践。他永远是为理想奋斗,为人民幸福奋斗的。

 

    更可贵的是陶先生的理想是有发展的。当他所办的事业无一不受到反动当局的摧残破坏,迫使他很快就认识到社会革命的必要,他热情地向左转,理想明显升华。积极参加政治斗争,成为一员勇猛的民主战将。他的学校中大都有中共地下组织,他都给予支持和掩护。他曾被国民党通缉过两次。1946年国民党在昆明连续暗杀了李公朴和闻一多,陶先生已确知他是黑名单上的“探花”,但他毫无所惧,坦然留下遗书,依然为他的崇高理想奋斗。

 

    陶先生的创意精神活跃新鲜,无所不在。

 

    他的理想伟大而单纯,他的创造精神则是丰富多彩。学说、事业工作、读书、人际交往,大事小事,无处不有“陶式”的创造精神。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他创造的教育思想。他青年时到美国留学,他的老师大教育家杜威的思想中心是,“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教中学”。这是当时影响很大的先进思想。但是陶先生经过实践研究,却勇敢而明确地相反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一项伟大思想创造,以致后来杜威来中国访问时说,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他比我高。生活教育论是陶先生创造的理论基石,至今生命力仍然旺盛。现在全国有几十个陶行知研究会、纪念馆、刊物和大量大学中学,多年来都在学习研究和推广这个学说。

 

    陶先生所创办的教育机构,都不是一般所谓正规学校,而是各有不同实验特点创造的新型学校。比如跑上海关系最密切的山海工学团,就是创造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宝山上海之间办成的。比如他在淮安办的新安小学,以经常旅行为特点,发展成新安旅行团。这两个单位,抗战前都跑过很多地方,非常活跃。

 

    上世纪30年代初期陶先生最有意义的是“小先生制”的创造和推广。他偶然见到一个小学生代替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得到启发,他感到普及教育师资太少,完全可以用“小先生”办法,“即知即传”。我直接听他说过,一个小学生下学回家就教祖母认字记账。多么方便又有效。他立即从山海工学团和新安旅行团做起,很快推广起来,沪杭地区,据说有一万多小先生,广东一带,也有上千小先生活动。只因抗战爆发未能继续。我以为“小先生”即知即传的精神,即使现在都还应发扬推广,比如科普。

 

    陶先生晚年最重要也最有成就的创造是育才学校。1938年陶先生在武汉一家难童保育院中发现一个癞痢头孩子颇有音乐指挥的天赋,由此下决心要为苦难儿童办一少年艺术学校即1939年开始的育才学校。学校的目的和办学后的教学都是在陶先生主持下的前无古人的创造。育才办学十年,到上海解放后几个艺术组 (文学、音乐、绘画、戏剧、舞蹈) 的学生受到党和政府继续培养,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那个病孩陈贻鑫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还有知名的作曲家如杜鸣心、画家如伍必端、戏剧导演如师涛、演奏家如杨秉孙,不少人做了教授,等等。育才的高成材率,是陶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法的创造性成果。当时虽然由于政治环境的极端恶劣,经济的极端困难,育才也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但它的十年经验还是对今天有作用的。

 

    不能忘记陶先生在教育之外的一项光彩创造:他的诗。他是写了几百首诗的大众诗人。都是大白话,通俗流畅,而诗思新鲜深广。人称陶派诗。我至今能背的一首:“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简单八句,如同儿歌,却概括了社会发展,人生理想,充满感情。

 

    更不能忘记的是1942年陶先生发表一篇经典大文 《创造宣言》 全面表述了他的创造思想,创造精神,创造希望。当时就震动了大后方文化界。解放后多处多次被转载。你看他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这岂不更像是对今天的人说的话么。

 

    陶先生的吃苦精神就是他的乐观精神。

 

    陶先生的一生艰苦奋斗,虽是环境所迫,更是他的自觉自愿。1941年他给儿子晓光的信上说:“你知道我是欢迎困难的”,他说自己“瘦如梅花,骨子里有力量,为何不可。”这方面的情况事迹不用多说,稍举几例。

 

    1936年,抗战前不久,陶先生受全国救国总会和学联委托,凭借他的国际声望,出国开展国民外交,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前后两年出来,跑了28个国家,影响很大而全部费用都靠他在外写文讲演的微薄稿费,没用公家的钱。

 

    陶先生办学校,特别是育才,全靠他运用各种社会关系,求人募捐而来。当时风气,募捐者必须先请介绍人和出钱人吃饭,才好开口。但请客要花钱,陶先生舍不得,他发明了请客不请吃晚宴,而请吃早点的妙法,可以省很多钱。他向客人宣传吃早点是抗战精神,催人早起,闻鸡起舞对身体工作都有好处。在抗战中的重庆,我听他说过常去的地方是冠生园,规格较高而又不贵。

 

    1943年我曾去重庆乡间育才学校长住三个月,给戏剧组同学上课排戏,师生一样伙食,每天都是两稀一干或更少。每餐每桌都只一个菜,最常吃的是豆渣、干胡豆或农民喂猪的藤藤菜,而且每吃必连吃几天,陶先生常向大家致歉,但师生都体谅他,没有怨言,因为他也一样。像我这样在城里另有工作收入的自然不领工资,其他专职教师的补贴是只够买洗漱用品的。育才这种艰苦情况连同样也是艰苦异常的我党办事处都同情,周恩来同志为此专去育才访问过一次并捐助了400元。

 

    陶先生的艰苦生活,吃苦耐劳的乐观精神,同他的理想精神创造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他高度归纳的一句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句话,是他早年为新安小学题的字,他是完完全全地做到了。他现在又把这句话留给了我们一代一代的后人。

 

    陶先生,老夫子,我们想念你!

 

    今天是陶行知先生125周年诞辰。

    ———编者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6年10月18日第11版)

 

 

荐稿人:lry   2016-10-18    执行编辑:lry   2016-10-18    责任编辑:lxl 2016-10-18

0
 

上一篇感人的信---留守儿童写给爸爸妈妈的十封信
下一篇从被救到救人,他这样诠释“以德报怨”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