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3-11-0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3年11月3日第10版

家庭中的另一种视而不见令人担忧
作者:马前广  阅读次数:1373

101103_p4.jpg


  如今,亲子关系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平日里与前来咨询的青少年家庭接触较多,我发现当下家庭中存在又一个亲子关系的典型问题:漠视。这里所提及的漠视,并不是家长对孩子完全视而不见。而是指家长表面上对孩子很关心,而目光却仅仅聚焦在学业成绩上,但凡成绩不尽如人意,父母就会责怪孩子,夫妻之间也会互相埋怨,从而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先从我最近接手的一个青少年家庭治疗的案例说起。小学三年级学生小马,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平均成绩87分。妈妈对此非常失望,甚至流下眼泪,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回报。爸爸平时工作繁忙,没时间管孩子,看到小马考得不好,也非常生气,一时情急还打了小马,希望给孩子一点教训。随之而来的,爸爸指责妈妈平时没带好孩子,妈妈责备爸爸只顾着工作、对家庭不上心。父母相互指责、一味怪孩子,让小马感到非常糟糕。
  任何人面临问题时的反应方式通常可以被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积极调动思考、感受以及行动能力来探索答案;第二种是回避问题,通过让自己暂时“脱机”或采取并不那么积极的行动,躲避问题。这种消极的方式在家庭环境中会被不断放大和强化,导致家庭中“漠视现象”的出现。
      
  漠视现象会削弱孩子努力和改变的可能性
      
  心理学上的漠视,可以理解为一种无意识地忽视那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主要表现为在沟通和行动过程中对自身、他人或现实的忽视或曲解。漠视行为,往往会导致对象陷入一种没有价值感的生活,不再重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甚至忽视生活中的重要事情。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TA)是心理学中一种主要用来分析和改进人际关系的理论。在TA理论中,我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常常可以被分为三种自我状态:父母我、成人我和儿童我。
  具体来说,父母我是一套模仿父母角色人物的感觉、态度和行为模式,常表现为控制和照顾;成人我是一套自主的感觉、态度和行为模式,帮助我们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有效率地生活;儿童我是一套由童年所留下来的感觉、态度和行为模式,表现为追求自由快乐、听话顺从或叛逆。健康的人格同时具有这三种自我状态,并且能够根据情境切换,影响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漠视可以被理解为在处理问题和冲突的过程中,某个自我状态过度主导行动和思考方式,却忽略了另外两种。例如,在一个充满漠视的家庭环境中,可能是“父母我”过度主导,这样的家庭成员可能会操控他人,过分批评或有过于严苛的期待,从而忽视“成人我”或“儿童我”的需求和情绪反应。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儿童我”过度主导,引发了漠视现象下的一般性被动行为,例如逃避问题,不敢或不愿采取行动,只能寄希望于他人解决问题。
  漠视还有另一特征,即容易使人陷入被动状态。实际上,是由于漠视行为导致人们问题处理能力降低,使反应更趋于被动,这样会进一步加剧漠视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从小马的家庭中我们可以看见,父母的“父母我”对孩子的漠视,夫妻双方的“父母我”对另一方的漠视,甚至还有对自我的漠视。父母的反应漠视了孩子的努力和改变的可能性,父亲漠视了自己并未过多参与孩子学习的事实,夫妻对对方的努力和付出视若无睹,小马也漠视了自身改变的能力。
  因此,漠视其实是一个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的现象,理解和改善家庭中的漠视现象不仅需要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运用如TA等心理学理论,以全面、深入的方式解读和处理这个现象。通过理解自我状态之间的交互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决策和行为,更好地处理家庭中的漠视现象,避免其对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家庭中的漠视现象或许比想象中要多
      
  深入探讨家庭中的漠视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漠视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行为问题表现出来。由于这些行为常被人们合理化,因此除非漠视者能够自我觉察和表达,否则很难被他人觉察。在家庭漠视现象的背后,一般可以观察并认识到四种主要的被动行为模式:
  一是什么也不做(Do Nothing):有些家庭成员会通过完全沉默来显示他们的漠视。面对问题,他们中止一切反应,不做任何事情。事实上,他们是在漠视自己在特定情况下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是过度适应(Over adaptation):有些家庭成员会过度适应他人的需求或期望,而忽视自我需求。他们在其他成员并无需求的时候屈从,甚至没有验证对方是否真的有这些期望。这类人往往被视为乐于助人、随和,然而,他们是在漠视自身的选择,同时无意识地漠视他人的选择能力。
  三是烦躁(Agitation):在一些家庭成员中,漠视常常表现为烦躁的行为,比如咬指甲、抽烟、玩弄头发或暴饮暴食。他们把自己固定在思考过程中,将健康的心理和生理资源消耗在无目标、重复的动作上,而非实际解决问题,这本质上是对行动选择的漠视。
  四是无能或暴力(Incapacitation or Violence):这是对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漠视。无力感强烈的人可能借由心身症状、精神崩溃,或是滥用药物或酒精来表达求助。他们在潜意识层面以这种展示无能的方式,希望他人施以援手。然而,这同样不能解决实质问题。极端场景中,有的人甚至会通过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表达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想法。
  家庭中,这些基于漠视的被动行为其实十分常见,尤其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或者自我问题时更是如此。
  我们可以通过小马和父母之间的互动看到:当小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父母可能不知道如何帮助他,因此他们选择什么也不做,事实上漠视了自己能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是“什么也不做”;另一方面,父母也可能“过度适应”小马的需求,以为满足他们所认为的小马的期望就能解决问题,忽视了去了解和满足小马的真正需求才是更重要的;同时,面对学业压力,小马通过咬指甲、反复走动、短促浅呼吸等行为排遣压力,却忽视了直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便是“烦躁”。最后,小马可能因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绝望情绪,他可能希望父母替他解决所有问题,这是“无能”的表现,爸爸则通过暴力方式伤害了小马,这便是漠视中的“暴力”行为。这四种被动行为都是“漠视”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家庭中的漠视现象。
      
  “看见”自己和对方,解决家庭中的漠视
      
  虽然漠视现象和问题在家庭中非常常见,但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处理家庭中的漠视需要具体而有效的策略,以下的四个建议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
  首先,我们需要辨识家庭中因漠视而产生的沟通和行为问题。因漠视导致的问题可能表现为沟通障碍,或者某种特定行为模式的形成,比如无法正常表达和沟通感受,或反复出现的负面行为。家长需要分辨出这些问题的根源、追溯漠视现象。
  其次,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至关重要。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需要正视和辨识自己和家庭中的漠视行为,识别自己的行为模式,并进一步理解它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漠视影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提升觉察能力可以为解决漠视问题做好铺垫。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即我们应该集中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批评与问题有关的自己或其他人。这是避免个人情绪过度干扰问题解决过程的关键,同时有助于我们更为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
  最后,家庭成员间需要培养减少漠视的沟通机制。家庭成员间要发展新的沟通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立更积极正面的思维模式,或者改变自己的某些不良习惯,看到自己进行选择的能力。
  通过在家庭中实施这些策略,我们不仅可以在家庭中有效地应对漠视,还可以建立更为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和沟通,并最终实现家庭良好和谐地运转。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荐稿人:ffy 2023-11-03 执行编辑:lry  2023-11-04 责任编辑:zjy 2023-11-05

0
 

上一篇“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耽误了多少人看病
下一篇筑身体屏障,疫苗到底怎么打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