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10-1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5年10月10日第3版

心理学研究生关注焦虑障碍者
作者:文汇报记者 张鹏  阅读次数:5812

  短时记忆、长程记忆、潜意识……这些本来只能见于《普通心理学》课本的名词,近日集中出现在了皮克斯创作的《头脑特工队》--一部给成年人看的动画片中。电影从心理学中选择了情绪作为主体,五种核心的情绪(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在主人Riley的大脑总部受控制,使得严肃的心理学问题变得好玩。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除了电影给人以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研二学生陈雨豪针对焦虑障碍患者的课外学术实践项目同样深入人心。他在生活中发现,身边不少人有焦虑情绪,甚至患上焦虑障碍,但却鲜有人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陈雨豪认为,除了目前药物治疗的方法,更应该深入病患家庭环境,从家庭和社会关怀的角度帮助他们缓解、克服焦虑障碍。

  王淼(化名)是经济学博士,在外人看来,他成绩非常出色,家庭也很美满。但他常年失眠,对未来充满恐惧,听到电话铃声响起就会浑身冒冷汗。“这是焦虑障碍的典型表现,也许是因为对自己期待太高而带来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王淼的情况并没好转,对此他非常苦恼。”如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我国现有5700万成年焦虑障碍患者,每100个人中就有大约6个人正面临着焦虑障碍所带来的困扰和折磨。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人比例很低,仅为6.1%。在陈雨豪看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正在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这都向我们表明焦虑障碍已经不再单纯是个体问题,而是与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同时,焦虑障碍所产生的后果也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焦虑障碍并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陈雨豪称,过去医院的治疗方法多重视个体而不注重社会环境,即对于焦虑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主要从个体情况入手,但是较少关心患者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医院在治疗方式上多依赖药物,而忽视心理治疗等更为温和和长期的治疗方式。

  在过去的一年里,陈雨豪在临床寻找到107位已经确诊为焦虑障碍的患者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从家庭功能视角探索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结果发现,焦虑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即家庭成员的沟通、情感反应、情感卷入、行为控制等方面比照健康人群家庭有明显缺失。“比如焦虑障碍患者一般不倾向于与家人沟通,就算交流一些问题,他们也会担心沟通过程不能顺畅进行。”

  同时,陈雨豪发现焦虑障碍患者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以及没与父母同住等因素,也易导致病症发生。“这些都为预防焦虑障碍提供启示性的信息。”项目指导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王继堃称,例如在关注对象上,可以着重排查那些长期不与父母同住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并开阔治疗和帮扶角度,向经济收入较低的易发病人群提供一些物质支持等。“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科普,让大家知晓出现焦虑情绪如同感冒一样正常,需要自我调整即可,不要等到发展成焦虑障碍再就医。”

 

 

荐稿人:ffy 2015-10-10  执行编辑:lry  2015-10-10   责任编辑:zjy  2015-10-10

0
 

上一篇小儿腹泻 家长调护ABC
下一篇 “厨房三宝”也能治病?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