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7-03-2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3月28日第4版

兰考县曹庄村村民在当地藕塘里采莲藕
作者: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李亚楠 宋晓东  阅读次数:13275

兰考县曹庄村村民在当地藕塘里采莲藕

 

兰考县曹庄村村民在当地藕塘里采莲藕

 

  兰考脱贫了!

  时间定格在2017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成为河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的贫困县。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作为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共和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县像兰考这样,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然而,重重审视之下,一个沉重的疑问也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这么多年过去,“精神高地”为何依然处于“经济洼地”?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一年之内,两次亲赴兰考指导工作。面对总书记嘱托和全国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从焦裕禄时期治理“三害”,到改革开放后摆脱贫困,兰考每一步前行,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脉相连。正是依靠这种血脉相连催生的焦裕禄精神,兰考党员干部补强“精神之钙”,筑牢“作风之基”,带领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趟出了一条决胜贫困之路。



  决胜贫困,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据兰考县志记载,自1644年至新中国成立的305年间,兰考发生涝灾90多次;自清咸丰至解放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1949年,全县97万亩耕地中,低洼易涝地12万多亩,沙碱地33万多亩,全县粮食亩产仅38.5公斤。战胜贫困,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54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这是他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找到的兰考贫困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三害”在兰考成为历史,但贫困却始终是压在当地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2002年,兰考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从“外出要饭”到“向国家要饭”,贫穷似乎成了兰考人摆脱不了的标签。贫困难道真的不可战胜?“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焦裕禄临终前的这句话,代表了共产党人向贫困斗争到底的决心。


  2014年5月,兰考县委、县政府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军令状立了,就要兑现。2016年,蔡松涛接任焦裕禄后第15任兰考县委书记。他说,一代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带领兰考人民趟过了一道道难关,持续向贫困宣战,把反贫困的压力变成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兰考战胜贫困的曙光已在眼前。


  贫困户状况千差万别,兰考县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因村因户施策,制定了12项有针对性的具体帮扶政策。一个个脱贫故事在兰考大地上不断上演。贫困户任杰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年收入近7万元,2015年实现脱贫,他所在的东邵一村,温室大棚由2014年的9座,发展到如今的212座,全村脱贫。


  记者走访的十几个贫困村全都有了各自产业。徐场村利用泡桐发展民族乐器,全村有乐器企业54家,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夏武营村143个贫困户中有135户通过种植蔬菜脱贫;赵垛楼的哈密瓜种植等,也让一批贫困户脱了贫。兰考闯出的到底是一条什么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人们关切的探询,年轻的县委书记蔡松涛总会这样回答:兰考的脱贫道路并不神奇,它是焦裕禄走过的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的共产党人应该走的路——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

  决胜贫困,唤起万千百姓加油干

  在进入兰考县城的必经之路,有一座焦裕禄铜像,裤脚挽起,双手叉着腰望向远方。看到铜像的刹那,一股崇敬感油然而生。然而,曾几何时,焦裕禄精神似乎凝固在这座铜像上。领导干部身上的干劲、闯劲越来越少,“有损焦裕禄精神发源地的形象”。老百姓“穷惯了”“熬疲了”,觉得兰考“也就这个样”。



  “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三年前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重新点燃了兰考人的希望,更激荡起兰考决战贫穷、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干劲。有总书记的关心,有全国人民的关注,压力、动力汇聚成了一股合力,在脱贫攻坚的苦干实干中,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兰考脱贫的实践,不仅唤醒了干部群众骨子里的干劲,也锤炼了队伍,肃正了作风,兰考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2014年起,兰考从县乡两级选派345名优秀后备干部,派驻到全县115个贫困村,41岁的兰考县扶贫办副主任孙贯星就是其中一员。在驻村前,孙贯星已经几次动了辞职的念头。“纠结彷徨,无所事事,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作为,有什么价值。”然而,驻村扶贫完全改变了他的工作状态。住到村里第一天,时值寒冬,有老百姓把自己的电褥子拿来给他们用,群众的信任和期待让孙贯星感动。“最开始还有点被动,县领导三天两头往村里跑,不做事没法交代。”孙贯星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越来越愿干事,越来越想和群众在一起。


  孙贯星花了一个月时间调查,找准村里优势,发展生态农牧,恢复村里水系,制定民俗旅游规划,建立了50多人的裴寨在外精英人士群,发动能人的力量建设家乡。在他的带领下,昔日的软弱涣散村最终成了兰考县的红旗村,乡村旅游也在豫东打出了名声,2016年,裴寨村顺利脱贫摘帽。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对兰考县脱贫进行的专项评估显示,兰考脱贫抽样群众认可度达98.96%。兰考县扶贫办主任胡良霞说,人民群众内心深处改变面貌、摆脱贫穷的渴望一旦迸发出来,就会创造出惊人的能量,脱贫工作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越过了贫困的沟坎,兰考的干部群众并没有松口气,绷紧弦的兰考人瞄向下一个目标: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方向。

  决胜贫困,焕发中国制度创新活力

  今天,决战贫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独特优势依然是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打破思想禁锢,从群众中找办法,到外地学方法,兰考在全国探索出了一系列扶贫、发展的创新之举。



  ——围绕“人”改。树立了鲜明用人导向,评选表彰两批70名“驻村扶贫工作标兵”,用标兵示范作用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在乡镇党委换届中,提拔重用一线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5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


  ——围绕“事”改。整合相关部门职能,成立县委县政府督查局,建立大督查机制,对重点工作实行台账式管理、常态化督查。去年7月份至今,共开展各类督查3000余次,工作效能大幅提升。创新服务企业机制,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实行“局长+1”管理模式,全程代理入驻企业手续办理。


  ——围绕“钱”改。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来“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管”的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方式,大大提升了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企业发展、风险保障“四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四方支援也是兰考成功脱贫的重要助力。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兰考调研指导,有关部门也从金融、人才等方面给予兰考多方面支持,派驻优秀干部挂职,率先在兰考探索出了金融扶贫新模式。中央和省级一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滴灌式”创新举措也密集出台:河南省确定兰考为改革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县,确定了兰考“如期脱贫、同步小康、探路示范”的三大目标;今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兰考县成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力争为贫困县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道路拓展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今天的兰考,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更让兰考干部群众重新拾回了自信:兰考不仅有能力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立标杆、作示范,也有决心在小康路上做出新探索、形成好经验。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兰考不少地方,都悬挂着焦裕禄的这句名言。度过寒冬,巍巍“焦桐”又将繁花满树,每一个到此的兰考干部都会提醒自己,脱贫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只有实现全面小康,兰考的精神之花,才足以称得上“完全绽放”。

 

  

 

荐稿人:ffy  2017-03-28   执行编辑:lry  2017-03-28   责任编辑:xwf  2017-03-28

0
 

上一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仅600字
下一篇让母亲河更加璀璨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