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7-03-2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3月28日第11版

让母亲河更加璀璨
原标题:构造一流滨水空间,让母亲河更加璀璨
作者:#唐子来  阅读次数:7868

l_17556_JF11-28S_3 

 

    思想者小传

  唐子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核心专家。2005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中参与讲解《国外城市化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该项目获得2009年度和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千百年来,人类大多择水而居。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与滨水岸线密切相关,从我国的江南水乡到欧洲的海滨港口,再到当今全球城市的滨水空间转型和再生,都是如此。

  水岸和城市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上海也不例外。我曾在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规划设计方案的陈述中强调,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她串连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片段,包括开埠前的老城厢、开埠后的外滩、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还将见证2010年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日前,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调研杨浦、虹口滨江贯通工程时指出,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已进入冲刺阶段。到今年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将会全线贯通。这背后所体现的是,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对于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上海为什么要把黄浦江两岸建成世界一流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从其他国际大都市滨水地带的转型和再生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城市中心、滨水地带和历史街区,是后工业化时代中城市建成环境的三个主体板块。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这些建成环境元素越来越获得全球认同。通常情况下,滨水地带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并且拥有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和独特的滨水景观环境。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大都市的滨水地带经历了转型和再生。昔日工业化的河道两岸开始转变为“居住—工作—休闲”融为一体的场所,并重新受到居住者、投资者和旅游者的青睐
  ■到今年年底,我们将会见证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全线贯通。但这只是黄浦江两岸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既要深入发掘各个区段的历史文化脉络,又要充分动员所在社区的广泛参与。从深度上和广度上提炼各个区段的特质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工业建筑遗产和艺术文化魅力的认知上,更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应当思考如何通过轨道交通网络和慢行交通网络,使黄浦江滨水空间转型带动城市腹地发展

  “卓越的全球城市”,对黄浦江两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水岸和城市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动的,而经历了前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三个时期: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既有岸上的市井生活,又有河中的漕运商船。这是前工业化时代水岸和城市关系的写照。

  工业化时代,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货运服务成为河道的首要功能。相当部分的城市滨水岸线被码头、仓库和工厂所占用,加上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导致河道虽日益具有航运要道的工业功能,却也逐渐远离城市生活。在上海,曾几何时,黄浦江岸线几乎都为码头、仓库和工厂所占用。但外滩的存在,幸运地让人们在记忆中保留了一份甜蜜与温馨。

  后工业化进程中,城市河道的航运功能日趋萎缩,沿线的码头、仓库和工厂逐渐衰败,导致大片土地闲置。但河道始终是城市环境的重要元素,后工业化进程中的滨水空间转型发展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

  伴随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资本和人才等稀缺资源的全球流动性不断增强。城市的生活质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塑造具有文化魅力、生态价值和景观特色的城市建成环境,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

  英国《经济学人》“2012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引述观点称:人才吸引资本,而不是资本吸引人才。高标准的生活质量是城市能够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创意城市研究者也多次强调,创意城市并不是由传统经济元素发展起来的。全球化时代中最有竞争力的城市,既要链接全球网络(流通空间),又要塑造地方特质(场所空间),两者缺一不可。在此过程中,河流与滨水岸线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根据国际大都市的最新发展趋势,城市中心、滨水地带和历史街区,是后工业化时代中城市建成环境的三个主体板块。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这些建成环境元素越来越获得全球认同。通常情况下,滨水地带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并且拥有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和独特的滨水景观环境。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大都市的滨水地带经历了转型和再生。昔日工业化的河道两岸开始转变为“居住—工作—休闲”融为一体的场所,并重新受到居住者、投资者和旅游者的青睐。

  黄浦江两岸的转型发展,也与城市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早在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就作出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重大决策。当时,上海的后工业化进程初露端倪,2002年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52.9%。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是黄浦江两岸转型发展的催化剂,有力地促进了核心区段的工业仓储用地搬迁,为后世博的加速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今,上海的后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加速阶段,2016年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70.5%。新形势下,上海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愿景,对于黄浦江两岸转型发展和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滨水地区的转型和再生,助力国际大都市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伦敦、纽约、悉尼、汉堡等国际大都市滨水地区都经历了转型和再生的实践。这背后鲜明地体现了后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在这些实践中,不仅滨水地区重新变得富有活力,而且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发展资源,使得这些国际大都市具有更为独特和更加吸引人的特质。


  (一)伦敦东部码头区:全球金融商务中心

  泰晤士河东西贯穿伦敦中心城区。伦敦塔桥以西的泰晤士河两岸地区,是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确定的中央活动区。1981年成立的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全面统筹地区再生计划。伦敦码头区再生的核心目标是,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和商务中心,强化伦敦作为全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居住—工作—休闲”融为一体的后工业生活环境,注重保留和利用港区的工业建筑遗产,形成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脉络。

  根据城市再生计划的评估报告,从1981年到1998年,伦敦码头区的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居住人口从3.9万人增加到8.4万人,住宅数量从1.5万套增加到3.6万套,就业岗位从2.7万个增加到8.4万个,企业数量从1014家增加到2600家。由于城市再生计划仍在推进之中,公共投资的带动效益还会持续上升。


  (二)纽约炮台公园地区:24小时的多元活力城区

  纽约炮台公园地区位于曼哈顿岛下城的西部,以居住和滨水开放空间为主导功能。一方面,居住用地占42%,以弥补中央商务区的住房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公共绿地和广场用地占30%,确保滨水空间的公共开放属性,成为居住者、就业者和旅游者的共享资源。

  在整体空间结构上,炮台公园地区的中间部位是商务商业片区,南北区段是居住片区,且南北端都为城市公园。滨水开放空间串连各个功能片区,是炮台公园地区的一大特点。滨水开放空间中的重要节点,距离约为200米至300米,既是休憩驻留场所,又是滨水岸线和城市视廊的交汇部位。


  (三)悉尼中心滨水地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借助1988年澳大利亚建国200年契机,悉尼以达令港开发为先导,将商业、文化、旅游功能与港口历史和滨水景观相结合,使自己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基于滨水空间资源的稀缺性,悉尼中心的滨水地区开发强调公共性和活动性,在功能和形态上形成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包括水域、滨水步道、广场和绿地;第二层面为面向市民和游客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多层建筑为主,包括文化博览、会议展览、旅游休闲、商业餐饮等;第三层面是渐次升高的宾馆酒店和办公建筑。达令港滨水地带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国家海事博物馆、购物餐饮中心、展览中心、电厂博物馆、中国园林等。同时,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城市天际轮廓,港湾深入陆地,建筑环绕港湾,体量渐次升高,形成若干盆地形建筑集群。


  (四)汉堡港口新城:新的城市中心地区

  汉堡港口新城是滨水地区再生的新标杆。其一,体现了城市再生的新理念,包括混合用途模式、公共空间主导、慢行交通网络、港区环境特色等;其二,塑造高品质的滨水环境,邀请国际知名大师参与建筑、开放空间、景观等设计;其三,制定严格的绿色环保建筑标准,并获得投资者、使用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其四,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和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提升港口新城的文化魅力。


  强调品质形成特质,让工业遗产和都市生活交相辉映

  从这些国际大都市的滨水空间转型发展中,可以归纳一些值得上海借鉴的原则:

  一是确保公共开放。滨水空间是城市环境的稀缺资源。确保面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公共开放属性,是滨水空间建设的首要原则。

  二是植入新兴功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滨水地区的转型和再生有效增强了国际大都市的全球竞争力。伦敦码头区成为全球金融和商务中心,汉堡港口新城成为城市中心的重要部分,分别增强了伦敦和汉堡的全球竞争力。悉尼中心的滨水地区转型发展将商业、文化、旅游功能与港口历史和滨水景观相结合,满足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的国际消费需求,使悉尼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三是保存地区文脉。除了独特的滨水景观环境,滨水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工业建筑遗产。在体验经济时代,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建成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时尚场所。在国际大都市的滨水地区再生中,港池成为游艇码头,塔吊成为公共艺术,仓库成为博览中心……19世纪的工业遗产和21世纪的都市生活交相辉映。

  四是塑造地域特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建成环境不仅强调品质,更要塑造特质,形成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的文化艺术魅力。例如,汉堡港口新城的文化艺术设施包括易伯河音乐厅、汉堡设计中心、航海博物馆等。

  五是强调混合用途。既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码头仓库区,也区别于传统都市的中央商务区,后工业化时代的滨水地区再生强调混合用途。例如,“工作—生活—休闲”融为一体,形成24小时的活动场所,既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和休闲场所,也是外来游客的观光和娱乐场所。混合用途的发展模式,既有助于提升城市活力,又可以鼓励慢行交通。

  六是加强交通网络。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网络,是提升滨水地区辐射城市腹地的必要条件。伦敦码头区再生计划专门评估了轨道交通对于就业岗位的积极影响。

  按照预期计划,到今年年底,我们将会见证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全线贯通。但也要看到,这只是黄浦江两岸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进一步功能提升等展开深入思考,并对如何真正成为世界一流滨水空间作进一步探索。例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如何塑造区段特质,如何辐射城市腹地?

  事实上,黄浦江两岸建设转型基础较好,但各个区段的特质塑造也会面临更大挑战。因此,既要深入发掘各个区段的历史文化脉络,又要充分动员所在社区的广泛参与。从深度上和广度上提炼各个区段的特质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工业建筑遗产和艺术文化魅力的认知上,更不能急于求成。

  同时,应当思考如何通过轨道交通网络和慢行交通网络,使黄浦江滨水空间转型带动城市腹地发展。一方面,提升滨水地区和城市腹地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使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够便捷地到达滨水地带;另一方面,要使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城市慢行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享受慢行交通、社会交往、文化体验和滨水游览提供独特载体。

  展望未来,上海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进程中,黄浦江这条“母亲河”将再度通过滨水空间的转型发展,成为这座城市中璀璨的一串项链。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3月28日第11版)

 

 

  

荐稿人:ffy 2017-03-28   执行编辑:lry  2017-03-28    责任编辑:xwf  2017-03-28

0
 

上一篇兰考县曹庄村村民在当地藕塘里采莲藕
下一篇习近平这样谈“家风”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