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0-10-11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

摈弃浮躁和急功近利
作者:徐敏  阅读次数:9307

——安德烈·海姆的一句话


2010年10月5日海姆(左)和诺沃肖洛夫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接受采访

 

举世瞩目的2010年诺贝尔奖陆续颁出,一个细节令人难忘——无论是通过官方网站发表声明,还是在媒体见面会上接受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51岁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会像平常一样走进办公室,继续努力工作,继续平常生活。”新科诺奖得主的这份平常心令人深思。

世界顶尖科学家在获得诺奖殊荣后,能保持这样一份平常心,难能可贵。平常心背后是深刻的自省。获得“最高”殊荣,大都是“过去完成时”,即评奖委员会对你在该专业中“取得过”的成就和“作出过”的贡献的肯定,并不意味着现在你仍然是最高,更不代表“将来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的科研创造能力必将经历一个从攀升、到顶峰、之后逐渐衰退、最高学术地位由后人接替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是学科开拓者也不例外,这是自然规律。优秀科学家有了平常心,便能保持一种攀升状态,便能将“巅峰状态”维持得更久一些。平常心,还源自对科研那份纯净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科学家才会忘我地沉浸在科研之中,享受其中乐趣,而获奖只是“副产品”,对科研的热爱并不会因为获奖而褪色或变色。

反观国内科技领域,这样的平常心太稀缺。我国科学家从未问鼎诺奖,但国家授予的 “有杰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院士”等荣誉称号也不少,一些科研工作者获得高级别的荣誉称号后,科研脚步便放慢甚至停滞了。有的院士身兼数职,只需挂个名,就能获取不菲的兼职收入;有的到处讲课、做报告、参加评审会,年复一年地经营着“老本”;有的靠着光鲜的“头衔”,源源不断获取各类科研经费,再分包给其他人做,自己成了“包工头”;有的甚至成为一方“学霸”,阻碍年轻科研人员的发展。凡此种种,都是因为获得殊荣后缺乏一颗平常心,相反虚荣心、功利心日益膨胀。

获得殊荣的科学家能否保持平常心,也与社会氛围密切相关。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媒体见面会时,这样描述,“当记者准时赶到曼彻斯特大学主楼‘约翰·欧文斯楼’时,却发现这里并没有布置盛大的庆祝会场”,“让记者们意外的是,校长罗斯韦尔并未先来一段长篇大论的致辞,她甚至都没有正式讲话,在满怀笑容地和两位科学家拥抱后就将他们‘让’给了媒体”。一所大学出了两位诺奖得主,却召开了如此“简单”的媒体见面会,简单背后折射了一种对待荣誉平和的社会心态。反观我国有些部门和地方,对荣誉获得者似乎热情过头。比如,科学家当选了院士,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万能科学家,一言九鼎。院士在一些地方成了树立形象的“花瓶”,获取资源的“招牌”。

    每年诺奖颁发时,总能牵动国人的神经,忍不住老话重提,“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新科诺奖得主的平常心也许能给我们启示。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科研工作者需摈弃浮躁和急功近利,踏踏实实搞科学研究。已经获得“院士”、“有杰出贡献专家”等头衔的大牌科学家们,更要清醒、自律,保持平和心态,继续攀登科研高峰。社会要为科学家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建立有利于人才冒尖、成果勃发的科研制度。如此,诺奖或许就在不远处。(全文转自2010年10月10日《解放日报》第2版)

 

荐稿人:wfl 2010-10-10    执行编辑:tmy 2010.10.11    责任编辑:zjy  2010.10.13

0
 

上一篇金一南的“苦难”与“辉煌”
下一篇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