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1-01-06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1月5日人民日报 |
历史期待下一个“中国故事” |
作者:任仲平
阅读次数:20651
|
(一)当2011年的阳光照进数年不遇的寒冬,新世纪激流勇进的十年已成过去。 变革中的辉煌,艰难中的成就,将我们党带领13亿人民共同创造的那段历史,熔铸成坚实的路基。带着对改革发展的坚定信心,中国,驶入“十二五”开局之年。 2006—2010,“极不平凡”的辉煌5年,出色的答卷留下这样的鉴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新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作出的总结,凝聚着对过去五年发展的深刻认识。 2011—2015,“极其复杂”的未知5年,艰辛的路程肩负这样的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五中全会对新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出的判断,彰显了这一时间刻度的特殊意义。 马克思说,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就形成人们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 从“极不平凡”走来,向“重大机遇”驶去,站在前后五年的交汇点,“十一五”留下的“中国故事”如何经久流传?它所形成的“中国经验”如何成为“十二五”的财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秉承怎样的精神内核? (二)时间有重量吗? 2006—2010,虽然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只是11个5年建设单元中的一段正常刻度,却因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让这段时间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这是一段充满惊涛骇浪的航程。从开局之年“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考验,到半程之后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与世界,一起在巨大的经济强震中求生自救。“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世界,已不是以前的世界了”,失声的生产线,失业的工人,失缺的外部需求,失灵的运行机制……亨廷顿预言的“现代化风险”,也同时摆在这个正在急剧转型的东方大国面前。 这是一幅汇集大悲大喜的画面。“汶川不哭”、“玉树不哭”、“舟曲不哭”,南方冰冻,西南干渴,北方洪涝,罕见的自然灾害接踵而来;逝去的生命,残破的家园,13亿人热泪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如期而至的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百年梦圆,当姚明牵手来自汶川的小英雄走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失去7个亲人的舟曲学子杨耀词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名志愿者,悲喜交织的5年,成就了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艰苦卓绝,多难兴邦——这就是过去5年的“中国情节”。“中国故事”正是在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疾风暴雨的跋涉中展开。 (三)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 在这不同寻常的5年,我们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的历史性基础。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5年里,从修改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同票同权”,到推进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从提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到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健全;从推进大部制改革,到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初步形成……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抉择”。“十一五”开局之年,党中央就明确提出这种转变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里,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20万亿元增长到接近40万亿元,世界排名从第四上升至第二;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一升一降”为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打牢基础。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5年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15%,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5年里,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的殷切期盼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开局之年取消绵延几千年的农业税,到收官之年力度空前的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基本覆盖,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继实施,让“十一五”成为当之无愧的“民生五年”。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对单位GDP能耗设定约束性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在中国发展的旗帜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重大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5年里,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就,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破解“成长的烦恼”,驶入科学发展轨道,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 (四)我们办好了一系列喜事。 在这激情澎湃的5年,中华民族不断迎来为之感奋的历史时刻。 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排空巨浪中,13亿国人以无与伦比的热忱,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华章,不仅证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更为危机重重的世界,注入来自东方的勇气与力量。如果说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那么奥运会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则标志着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在世界的舞台上,今日中国节拍精彩,舞步飞旋。 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重大跨越。这是中国综合实力和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也是提升全体国民国家认同感的精神洗礼。60年家国天下,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30年改革开放,升华为亿万人民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欢庆与自豪中,我们感受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真实存在,感受个人与国家不可分割的真挚情感,感受中华民族共创未来的雄心壮志。 走出传统的兴衰周期律,大踏步融入时代潮流,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五)我们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在这栉风沐雨的5年,我们多次经受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 特大地震灾情震惊世界,低温雨雪冰冻历史罕见;多个省区旱情肆虐,山洪泥石流突然逞凶。灾难面前,中央领导第一时间出现在救灾现场,紧急部署,沉着应对;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风雨同舟的民族精神、果敢高效的执政能力、共克时艰的社会风尚,世界看到了一个坚强伟大的中国。 从出口受阻到工人失业,从企业倒闭到经济下滑,5年中,中国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最严峻的局面。国际经济波诡云谲,金融危机来势汹汹,惊涛骇浪之中,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V”型发展曲线,彰显年轻共和国领导科学发展的国家能力,体现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水平。 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5年中,违背国家民族利益的分裂活动几度上演。分裂势力内外勾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挑战严峻。不和谐的音符,影响不了和谐的主调。这5年,我们以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确定了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文化、情感的融合,夯实了国家认同的坚实基础,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穿越风霜雨雪,一个从容自信、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中国,砥砺着把握未来的能力和勇气。 (六)“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在对过去5年的朴实描述背后,是“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这是国家强盛的5年,是经济飞翔的5年,是温暖人心的5年,更是脱颖而出的5年。当中国经济这辆“总量40万亿左右的重型汽车”,在风雨泥泞中迅速启动;当许多经济体步履蹒跚,中国却能“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成为“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当破坏程度远超阪神地震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速度和效率让日本专业人士连呼“惊人”时,看似普通的一个历史单元,也因此注入了不同寻常的“特殊因子”。 “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故事吗?”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如此发问。 (七)5年讲述的“中国故事”,已被世界放在了聚光灯下。找寻这一“故事”的根源,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现实需要。 如同外国观察家所言,“十一五”是“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部署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走向将得到全面考验。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面临挑战。经济转变,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过去5年的“中国故事”正是在这重重“两难”中演进。 从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从“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2007年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科学发展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日臻完善。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循着这样的思想轨迹,人们会看到中国现代化事业落子布局的驱动力从何而来,社会主义中国更加团结的凝聚力从何而来,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5年大考,不仅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彰显着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 (八)发展经济学和现代政治学认为,政府领导力的强弱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脉和社会民生的福祉。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家间政治经济等竞争日益激烈,领导力作为一种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它是确定国家航向的方向盘、建设有效政府的生命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过去的5年,在超乎预想的惊心动魄、猝不及防的风险考验中,人们看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自信的领导力。 这种领导力,表现为对国家未来的掌控力。它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谐社会的进程,落实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统筹兼顾的发展路径中。中国正是在这5年初步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格局,在各项行之有效的改革和声势浩大的转变中,走上一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进步的道路,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这种领导力,体现为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力。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抉择,还是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国经济正是在这5年,不断推进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机结合。政府勇于对经济运行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善于发挥在维护经济稳定中的调控作用,优化资源和要素的配置,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 这种领导力,反映为对社会利益的平衡力。经济发展成果如何公平分享,改革成本怎样合理分担,社会资源如何合理配置,中国社会正是在这5年,以前所未有的扎实措施,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努力推进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种领导力,凸显为对公共危机的应对力。这5年,我们党带领人民从容应对自然灾害的考验、经济危机的冲击、分裂势力的挑战,增强了对于突发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呈现了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党形象。 这种领导力,升华为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力。这5年,我们党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最大程度地将各类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在大考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难中锤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这种领导力,展现为对国际事务的运筹力。这5年,面对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事务,我们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领导人正在以灵活而成熟的领导力,赢得民众的信任,世界的尊重。”走过艰苦卓绝的5年,世界如此评价。 (九)这真是耐人寻味的细节。 61年前,新中国诞生时,国际舆论一片质疑,“共产党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20多年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强烈政治地震,有媒体不屑地推断,“中国很快也会陷入囹圄”。两年前,经济危机风暴刚从华尔街呼啸抵达中国,一家外国媒体就曾预言,“中国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定:“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全球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 是什么让那些从不看好中国的人们,重新打量并尊重今日的中国?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做出深刻总结。 (十)这“两个能力”的增强、“两个认识”的加深,是比任何物质成就更为珍贵的精神收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思想路标。 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走独特的“中国道路”,这是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独特贡献,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类发展道路的独特贡献。但这两者究竟应当如何结合,遵循什么规律,达到什么效果,3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 这5年,我们之所以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泥淖,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就在于我们能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发挥微观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但市场从来就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克服市场缺陷。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职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这5年,面对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海啸,我们之所以能够抗击灾难、应对冲击,就在于我们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保证了应急机制的速度效率,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力量信念。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世所罕见。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又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才能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正在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能高效集结最为广大的社会力量;作为一种精神信念,它能有效唤起亿万人民的爱国激情。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是引领中国成功走过“十一五”激流险滩的精神动力,更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我们续写精彩“中国故事”的思想财富。 (十一)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对中国的发展来说,“五年规划”是量度中国步伐的路碑,也是记录中国梦想的载体。 从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一个又一个五年,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风雨历程,诠释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标识,“中国故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写就。 任何发展,在成就积累的同时,也必然积累一些深层次问题。踏上“十二五”征程的中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考验。 2011年的曙光已经降临。在伟大的开局之年,带着“十一五”留下的精神财富,抓住机遇、勇于变革,应对挑战、奋发有为,我们将创造属于“十二五”的历史荣耀,并以新的光荣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历史期待下一个“中国故事”。
荐稿:zjy 2011.1.6 执行编辑:zjy 2011.1.6 责任编辑:tmy 2011.1.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