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03-2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上海《组织人事报》2012年3月29日第8版 |
「钱学森之问」实为中华民族之忧 |
作者:赵文津
阅读次数:13799
|
“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钱学森之忧”,忧在我国杰出人才冒不出 来,忧在如何抓住机遇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加快行动起来,使中国 人真正“站立起来”。“钱学森之忧”包含以下三个命题。
我国还没有完全独立自主地发展起自己的核心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们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专利技术也 很多,但很多高新技术设备、核心技术却一直大批依靠从外国购买引 进。许多例子说明,我们过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曾经起步较早,但 期间几起几落,最终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这方面的教训我们要认真 总结反思。
当然像我们这样一个遭受外国百年侵略而后发展起来的国家,要 想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引进先 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一切先进思想文化成果。但是,如果长期只是从 外引进,而不在关键核心技术、产生核心技术的源泉——人才,以及 创新环境与工作平台这几个方面狠下决心去发展,形成自己的系统知 识产权,那就永远难以真正站立起来。
我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原因是杰出人才不足
我们现在强调要培养杰出人才,但问题是由谁去培养,用什么方 式去培养,要何时培养才能成才?核心技术引不进来,难道掌握核心 技术的人才却可以引进来吗?!现有的许多制度和做法是不可能出真 正的人才的。以论文数量论英雄,按计划花掉项目经费就是好样的, 这样能出真正的科技领军人才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推动有 关学科发展、解决国家有关问题时,要使“将”的团队真正发挥作用, 就必须改变现在盛行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同时,部门划分造成 的人才资源无法整合,也是阻碍科技生产力大发展和杰出人才脱颖而 出的大问题,而且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杰出人才出不来,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科学技术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钱学森先生认为:“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也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科学技术,今后发展新型产 业,就应当以科技创新来引导经济发展”,这与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的科 学技术服务于生产需要,处于从属地位的理解相去甚远。现在还有一 些人在思想上把科研和生产两者对立起来,并不认为抓生产就一定要 抓科技。中央领导提出要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的重要性 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种提法只有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并得 到切实贯彻,才能真正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杰出人才不足是一方面,现有杰出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更令人担忧。又是为什么?从根本上讲,这与忽视原始性创新有关, 不需要原始性创新,何需技术科学的基础研究,杰出科技专家也就成 为多余的了。
杰出人才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 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社 会、经济知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立志要为中国发展解决重大科学 技术和工程问题,以适应第五次产业革命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没有为 祖国强大、为科学技术发展献身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情操,整天想着发 财当官、个人利益第一,杰出创新人才绝不可能出现。
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阶段。当前的学校教育,以 创收、升学率、就业率为主要考核指标,这种风气对学生影响极大。 学校教育学生应是“德、智、体、美、群、哲”全面发展。“群”是指与同 事共事能力的培养,“哲”是指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培养。“德”的养 成是最重要的,如果像媒体上报道的那样,个别小学生填报志愿时写 “长大了当贪官”,那就太可怕了。这种情况虽是个别,但要反思基础 教育是不是出了偏差。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理想与远大志愿,就 没有成才的动力。
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单位应以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为中 心进行业务活动。现在很多单位一切以行政官员为主,似乎当上什么 “长”就成全才,什么都懂,什么专业的意见都敢发表。整天开会,没 时间读文献、做研究,可是知识却见“长”,这也是现代中国科技界的 咄咄怪事!
(本文选自《百名专家谈人才》;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字录入:lry 2012-03-29 执行编辑:lry 2012-03-29 责任编辑:tmy 2012.3.3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