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3-1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3月19日头版头条 |
教育强国,早日实现中国梦 |
作者:本报记者 姜澎 樊丽萍
阅读次数:32294
|
习近平重要讲话在上海教育界引起热烈反响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在上海教育界引起热烈反响。“教育界应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沪上高校的主要领导、专家教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纷纷表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是教育自身发展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实现中国梦,大学要有所担当,也应大有作为。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全面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指明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总动员令。他的讲话文风朴实,感染力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我在现场聆听,感到十分亲切振奋。”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回到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中国梦”就包含了“教育强国梦”。当今的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坚守自己的理想,做好本职工作,为梦想而不懈奋斗,这样,国家和民族就会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教育强国,人才培养是关键。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教授说,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有强烈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人才,是大学的神圣使命。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认为,当前,大学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当前高校的办学实际,朱之文强调,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和文化氛围,高校必须要让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尤其在办学实践中,要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并真正落实,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党的十八大代表、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说,“中国梦”凝聚着全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给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更加明确的奋斗方向。教育强国,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人才培养,小学教育也是教育的起点。她说,培养一流的人才,对“人才”的认识需要理念上的转变。“不能光看分数,也不能把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名校作为学校唯一的追求和衡量教育的一把尺子。”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的源头。
“中国梦是光辉灿烂的前景,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教授说,回顾过往,历史已经证明,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实现中国梦,高校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和文化支撑。具体来说,高校应该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立足本土培养人才很好地结合,进而提高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加强团队建设,鼓励老中青结合,形成人才不断更新的良性循环;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引进优秀年轻人才,从制度、文化、学术、物质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马德秀看来,让大学成为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源泉,成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大学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目标聚焦到世界科技和文化前沿、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上;聚焦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能力上。”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是大学的时代使命,也是大学自身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陈群说,作为育人的摇篮,我国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多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
沪上高校师生纷纷表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大学要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头,传承和引领社会核心价值的取向,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周祖翼说,要花力气、下功夫,让大学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中国精神来塑造一代青年,坚定大学生走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
马德秀说,大学要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向导,成为推动整个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大动力,就必须进一步发挥高水平专业人才集聚、学科综合、科学研究资源丰富及创新性思想活跃等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思想库;要在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等领域,围绕国家发展需求,提出前瞻性的战略建议和预测预见,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高端智库。
推荐人:lry 2013-03-19 执行编辑:lry 2013-03-19 责任编辑:xwf 2013-03-1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