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6-04 【编辑录入:courage】 文章出处:《 人民文摘 》(2013年第5期) |
当前中国人焦虑之怪现状 |
作者:张潇爽 徐艳红
阅读次数:8468
|
近九成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 香港颁布“禁奶令”,人们从而担心婴儿再难吃上安全的奶粉;李天一涉案被捕,人们则又一次担心司法公正受到权力的干扰……在当下,潜心体察每一个公共事件背后的社会情绪,都会发现公众难言又难掩的焦虑。 如同中等收入陷阱一样,每个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似乎也都绕不开突然爆发的社会焦虑,我们需要的是正视其存在,明晰其程度、症结和缓解之道。那么,当下中国患上“全民焦虑症”了吗?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于近日发起了“当前中国人焦虑程度调查”。
近九成受访者认同 “全民焦虑”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
“社会性的焦虑特属于某些社会或时代,它是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认为,“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人们所焦虑的对象或有不同,但在其性质和内容上又存在着一些共性。就如贫困者或忧虑自己生存缺乏保障,而富有者也可能忧虑自己财产缺乏保障。两者虽然不可等量齐观,而忧虑则同”。 梳理受访者的意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目前的焦虑并非仅发生在特定人群,从东部都市到西部农村,从普通民众到达官巨富,焦虑蔓延于每一个群体,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焦虑对象,却有着共同的焦虑心理;二、焦虑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工作压力、婚姻家庭固然让人焦灼,但贫富差距、环境恶化、食品安全更令人忧虑;三、焦虑、浮躁的情绪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嘲为“屌丝”折射焦虑,对公共事件过激反应体现焦虑,对外妄自菲薄或过于强硬都源于焦虑,“老不信”更是一种深沉的焦虑。 财富在增加,快乐却在减少,伴随各种社会问题和现代化负面影响的累积,焦虑确实已经超越了个体的心理状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全民焦虑”已成为时代的病症。
最让公众焦虑的问题——“看不起病、养不起老”“物价涨得比工资快”
调查结果表明,在个人层面,公众最焦虑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看不起病,养不起老”“人际关系紧张、信任危机”“工作压力大”,得票率分别为61.2%、50.5%、47.9%。接下来依次是“买不起房”“入学难、升学难、教育问题多多”“失业容易就业难”“交通拥堵、通勤成本太高”“提拔、升职、绩效焦虑”“婚姻问题和家庭危机”“手机等电子产品让人沉溺”。 在国家社会层面,“物价涨得比工资快”“权力不受制约,腐败易发多发”“食品、药品、产品安全缺乏保障”则分别以77.8%、74.9%、74.0%的得票率位居公众最焦虑问题的前三位。接下来依次是“环境恶化,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贫富差距拉大”“养老是个难题”“房价可望不可及”“维权越来越难”“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改革推不动”“文化缺乏征服力”“国际形象不尽人意”“经济发展减速”。 其中,有若干特别之处值得关注:其一、国家社会层面问题的得票数普遍高于个人层面的问题。尤其“物价涨得比工资快”“权力不受制约,腐败易发多发”“食品、药品、产品安全缺乏保障”“环境恶化,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贫富差距拉大”“养老是个难题”“房价可望不可及”八项均有超过60%的得票率且互相之间得票差距甚小。从整体而言,它们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当前公众最焦虑的八大问题。其二,在国家层面的问题中,“经济发展减速”一项得票最低,与媒体营造的舆论氛围存在一定反差。原因可能有二,一者公众对未来经济增长有相当的信心,二者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而非经济增长的“量”,再一次反证“GDP挂帅”业已过时。其三,“人际关系紧张、信任危机”超越买房及教育和就业问题成为受访者最感焦虑的第二大个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明陌生人社会的隔膜和冷漠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无形压力,精神上的疏离和漂泊感让当代人倍感焦虑。此外,仅就焦虑情绪而言,公众对切身相关话题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宏大命题,此次调查中,“改革推不动”“文化缺乏征服力”“国际形象不尽人意”“经济发展减速”等问题关注度均相对较低。 超六成受访者自认焦虑程度较深 调查结果还显示,高达81.1%的受访者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专家也指出,焦虑情绪确实存在“传染”效应和放大效应。从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来说,微博、微信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随时随地发声成为可能。 这是一个新焦虑时代,整个社会的焦虑形形色色、困扰人心,而这焦虑同时也是经过了反复宣泄、传染而放大了的焦虑,要破解“全民焦虑症”,亟需认清这一体两面的特性。 习近平曾谈到,“其实老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在中国社会里面同时存在。老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在面对新的问题,在问题面前也急不得,要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对这些问题”。 其实,惠特曼在19世纪末的《大路之歌》中就唱道,“你刚到达你要去的那座城市,还没有满足地安顿下来,你又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呼唤叫了出去”,或许,一定程度的变动和焦虑,正是现代社会的生命力所在。
荐稿人:刘艳 2013-06-04 执行编辑:xwf 2013-06-7 责任编辑:tmy 2013.6.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