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4-2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4月29日第12版 |
全国“最美职工”获得者扫描 |
作者:记者董峻
阅读次数:15558
|
为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27日发布了耿家盛等10位“最美职工”先进事迹。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高凤林,是一位给火箭安“心”的人。
3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多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在一系列高新武器和“杀手锏”武器的研制生产中保证了重点型号的顺利推进,还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则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的代表。
宁允展发明出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他还发明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达0.01毫米的五分之一,被南车集团认定为“绝招绝技”。
像宁允展这样把技术做到极致的,还有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制造厂的80后钳工方文墨。作为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能手工加工只有头发丝二十五分之一粗细的高难度零件,这是许多数控机床也达不到的精度,方文墨因此成为国产新型隐形战机和航母舰载机的幕后功臣之一。
“大国工匠”们除了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到极致,也为“海里游的”默默付出了聪明才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就是一位典型代表。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对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来说,坚守质量已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反向验证法”是他最得意的“金科玉律”。
钳工在画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画线,如何验证画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怎么办?胡双钱采用三角函数算出画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就继续实施接下去的操作,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个基础环节做了双倍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打下了基础。
“大国工匠”们不仅能打造出尖端技术,也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上。被称为“捞纸匠”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就是其中一位。
宣纸生产中,捞纸是最重要的工序,技术含量极高,每刀纸(100张)的重量误差仅为±2克,并要求无瑕疵。将宣纸的厚薄掌握得如此精到,需要极其深厚的眼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周东红保持着一个令人敬佩的记录——30年来保持着成品率100%的突出记录,超出国家标准8个百分点。经他捞制的各种纪念宣以及定制的特殊规格品种宣纸,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广泛好评,有的甚至一度脱销。
管延安,作为一名“超级工程”中的普通工人,同样是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到了极致。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工程采用世界最高标准,设计、施工难度和挑战均为世界之最。
管延安是这项工程Ⅴ工区航修队的钳工,负责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安装等相关作业。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因为精湛的操作技艺,管延安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薪火相传,下自成蹊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焊工高级技师卢仁峰,曾经的一次意外导致他左手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练就一手绝技,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如今,这位“独臂焊侠”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他带出的50多名徒弟,个个都是技术骨干。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耿家盛,也是一位无私传递自己技能的楷模。作为“车工大师”,他专接形状刁钻古怪的零件加工。2010年以来,耿家盛主导的名匠工作室先后与50余名青年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自己就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被称为“军工绣娘”。20年来她手工焊接过我国新一代预警机中最精密的部分器件,也曾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这手绝活儿为我国的卫星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厂里,潘玉华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师傅,也是最严苛的师傅。如今,在潘玉华的感染和带动下,徒弟徐小娟刻苦钻研,曾在全国技术大赛中获得第三名。(记者董峻)据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荐稿人:lry 2016-04-29 执行编辑:lry 2016-04-29 责任编辑:xwf 2016-04-29 最美劳动者,为何是他们?
《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5月2日第1版
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说,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
![]() 坚守
18年换来清波如碧
在福州,守护晋安河18年,河美了,他们变老了。 刚踏上环卫小船的时候,罗祥英夫妻也没想到这份工作,一做就是18年。 那一年,罗祥英33岁,皮肤还没那么黑,眼角的皱纹也只是淡淡的。 每天清晨,夫妻俩就登上环卫船,一叶扁舟漂泊河上,中午在船上吃饭,过年也很少回湖北老家。 几天前,老杨的手被河里捞上来的铁钉割伤,罗祥英心疼,命令他休息。老杨担心连天的暴雨让河道变脏,根本不顾手指发炎,硬要工作。 “让他在家睡,他也睡不着。”罗祥英边用网兜打捞河上漂浮的树枝,边“吐槽”老杨。 老杨尴尬一笑,没有回嘴。他心里明白,妻子何尝不是一样倔?一股蛮劲儿,总得比别人多干,比别人较真。 有人酸她:“这么拼命,想当劳模?” 罗祥英眼里含着泪花,“好几次不想干了,想家想儿受不了,只有专心干活会让我心里好过一点”。 清理内河18年,青春随着河水渐渐逝去。社会认可了他们:罗祥英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杨兰芳也被评为“福建省二十佳城市美容师”。 夫妻俩成了名人,别人问有啥感想。“我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劳动让人更有价值。”罗祥英回答。 陪伴了罗祥英夫妻18年的晋安河静静流淌,清澈的水波见证着他们的人生意义。 寂寞
做好一件事产出30多亿元
这半辈子,杨德仁几乎都在实验室里,陪着他的,只有硅材料。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东北角,绿荫掩映着一幢白色二层小楼,这里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所在地,杨德仁是这里的学术带头人。 硅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半导体材料,是电子工业的基础材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电子工业水平。上世纪90年代,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通常认为,微电子用的硅材料“越纯越好”。
而杨德仁研究组另辟蹊径,要研究硅单品中的杂质。他们提出,在硅材料中掺入氮元素,控制缺陷,能明显改善硅材料的品质。
“做研究不能人云亦云,只要研究有意义,就值得坚持。” 杨德仁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把基础科学问题搞清楚。 杨德仁和研究小组在硅材料中掺入“杂质”的观点开始逐步得到国际上的认同,他们原创的一系列成果全世界都在应用。
杨德仁将成绩归于“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基础”“团队合作”和一些“幸运”。但他也感慨:“搞科学研究,没有长期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行。”
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这个硅材料实验室产业化的项目之一。这些年,他和研究小组产学研紧密结合,硅材料成果的产业化已经产生3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杨德仁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部分地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这也是他对自己和团队的期待。
激情 “90后”电焊工青春绽“花火”
高大的厂房、焊花飞溅、弧光闪烁……在“90后”产业工人朱强的眼里,这是独属于他的“浪漫”。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逐梦,“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占据中国产业工人数量的6成。1990年出生的朱强年龄小、技术高,不仅是行业里的一把好手,在国内外焊接大师技能比拼中也拔得头筹。 焊工的工作环境复杂艰苦,高温、烟尘、噪声、射线……黄色安全帽、土色布工装、钢板劳保鞋、石棉手套、防尘面具,加上施焊时要套上的焊帽……一套行头少说也有20斤。 16岁进入焊工行业,朱强一干就是10年。 焊花绚烂,落下的是滚烫的焊渣。时常,焊渣从裸露的衣领、袖口、裤腿飞溅到皮肤上,灼伤在朱强身上留下许多伤痕。 “好工人没有不吃苦的,贪图安逸做不了技工,更做不了焊接技工。”同伴纷纷离职,朱强却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激情。 焊接30吨十字钢柱,普通工人要焊一周,朱强只要4天。别的工人焊接返工率在10%左右,而他的返工率几乎为零。
仅仅5年,朱强成为基地里最年轻的班组长。他带着“尖刀班”,实现了一次探伤合格率100%的奇迹。
“青春有很多种,我的青春就像一根焊条,在仅有的长度里,单调却亮堂。”朱强说。 创新
50岁老“极客”丢不下的初衷
在妻子眼中,冯万良不懂“浪漫”:50岁的人了,还对“冰冷”技术情有独钟,工作生活分不开。 “我得为国家做点小贡献。”冯万良说,这是真心话。 30年前,农村出身的冯万良从陕西宝鸡考进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专业。那时候,我国第一代彩电核心部件显像管生产线全部是引进的,而且是一代一代的引进。 “电视机的芯片都是海外生产的,咱就不能搞点创新,难道只能花钱买别人的吗?”创新,在冯万良心里一扎就是30年。 从中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到CRT、PDP等电视电影显示技术的核心驱动和整机研发,冯万良数不清在彩虹集团的实验室度过了多少夜晚,他也从技术员、工程师到特批的高级工程师一路成长。 在别人眼中,高级工程师的他早应该“技而优则仕”,但即便后来成为TCL集团工业研究院云计算部技术总监,“泡”技术一线的他还不习惯带名片;他跟着公司搬过两次家,只因为堵车上班太费时间。 他的同事说,冯工心甘情愿当一名老“极客”,从零研发做起,成为智能家居、智能电视领域的“超级玩家”。
他的同事很替他自豪:第一次在国内引入安卓os操作系统到传统电视行业,最终形成自主的“TV+OS”技术,引领智能电视在中国普及;主持研发液晶动态背光技术,获得2011年国家专利金奖。专利除在国内电视行业规模使用外,也授权给日本及我国台湾的公司……
极致
泥胚中“拉”出“大国工匠”
景德镇传统制瓷有72道工序,绝非一人可以完成,即使要把其中一道工序做到极致也是难上加难。 在群山环抱、高人聚集的景德镇三宝瓷谷,占绍林乐在其中。 22年前,16岁的占绍林从鄱阳湖畔的小村庄来到景德镇,第一次坐在拉坯机前时,学拉坯对他来说只是找一个“饭碗”。 占绍林说,极致的呈现背后往往是枯燥,数十年如一日,方能炉火纯青。 瓷泥贵,为了多上手,占绍林就捡些废泥浸泡后反复练习;拉坯机少,他就趁着师傅休息偷偷去练……一年半出师后,生性开朗的占绍林广交朋友,不断吸取、融合不同技法,数年时间便攻克景德镇拉坯难题,将原来需要三次成型的瓷器大件一次成型,令老工匠们也赞叹不已。 “要敢于把传统和当代技法进行融合、创新。”占绍林说,千百年来,手艺都是陶业工人谋生的手段,一旦故步自封,丧失创新力,即使技艺登峰造极,也会陷入枯燥乏味之中。 潺潺小溪穿房而过,木架上晾满了瓷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围在占绍林周围,盯着他手中不断变幻的瓷泥,像16岁时的占绍林一样急于开启一段奇幻的陶艺之旅。 “要不断地修正细节,才能达到整体造型线条流畅和比例协调。”占绍林一边对学生们说,一边调整着手指间的力道。“诀窍就是对细节毫不放松。” 近年来,占绍林每年要接待来自海内外的2万多名大学生前来参观,留在工作室学习的大学生每年也有上百人。 “把工匠精神的火种传播给他们和教会技法一样重要。”占绍林说,“工匠精神需要数代人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我还在通往工匠精神的路上。”(记者李放、刘娟、朱涵、李思远、吴锺昊、田建川)
荐稿人:lry 2016-05-02 执行编辑:lry 2016-05-02 责任编辑:xwf 2016-05-0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