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始终是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在党。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党的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创造性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党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一、新形势下进一步部署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部署和贯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需求、人民的意愿和党的自觉追求。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形势发展,要求我们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入部署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自觉追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主题是和平、发展、合作,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总体上是有利的,我国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开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考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以及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世情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求我们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新的追求。 2、应对党的历史地位变化的重大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要求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乃至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新形势下环境和任务的重大变化,对党的队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促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积极变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诱发一些人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对全党都是新的考验,也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3、推动改革发展进程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也不少。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社会活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多元文化碰撞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挑战;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对社会稳定带来挑战等等,这些变化呼唤着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并且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个拥有3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8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新党员数量逐年增加,党员成分有所变化,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党增添了活力和新鲜血液,也使党内教育管理和自身建设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首先必须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永葆先锋队本色。 4、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深谋远虑 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的进程中,我们的担子重、责任大。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入研究和全面部署党的建设,对解决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确保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部署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六个坚持”,是我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集中表述,也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进一步部署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带有指导性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完整体系,其中包括发展主线、基本要求、总体布局、工作重点、建设目标等等。党的十七大关于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更加注重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性,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最终目的是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更加坚定、部署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要求更加明确、路径更加具体、方法更加科学。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本经验,我们应该自觉按照“六个坚持”的原则,进一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1、高举一面旗帜: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新形势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2、实现一个结合: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相结合 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3、抓住一条主线:以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4、牢记一个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5、凸显一个动力: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强大动力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6、坚持一项原则: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充分发挥党的廉洁自律优势。 三、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任务 “六个坚持”,是我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集中表述,也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进一步部署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带有指导性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发展党内民主,实质是对党内关系的深刻调整。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我们要从更加坚强有力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任务落实好。 1、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实践证明,民主有待于充分发展,集中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集中和民主的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带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点,是确保和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第一,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第二,要牢固树立党员主体意识,把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第三,要推进党务公开,创新党务公开形式,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渠道,探索和丰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第四,要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 3、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着力点,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委员会工作机制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有强有力的制度载体和运行机制。第一,我们要落实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决策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第二,要丰富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决策,推进党务公开,切实选好用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第三,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四,要提高广大党员民主素质和能力,坚持在实践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学习民主中实践民主,深入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 4、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把党内民主建设落实到方方面面,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别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国情党情相结合、发展党内民主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相结合、发展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相结合,始终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放到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大局中来把握、来部署、来落实。 党内民主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党内民主建设,联系和贯通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和一切领域,覆盖和主导着党的建设的各项事业和一切工作,体现和落实于党的各级组织和一切个人。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在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程,总结运用党的建设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我们要按照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一,推进党内民主和制度化建设。当前各地的做法和经验有:着力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提高党的干部选任公信度;完善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推进民主决策,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决策水平;完善监督制度,拓宽监督渠道,加强党内民主监督;营造党内民主建设的良好环境。同时,干部“公选”制、党代会常任制、党内巡视制度、领导问责制等一系列党内法规文件相继颁布并得以践行。 第二,社会党建资源整合和党务管理机制创新。上海一些地区将基层党务工作者收入纳入财政统筹,有利于执政基础的稳固;有的打破地区分割、统筹发展,开放各类党组织资源,用统筹共建的办法来引导党建要素的流动,实现互联互补互动等;有的社区通过招投标方式,建立各类党务工作室,试行党务工作社会化机制。 第三,“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创新和突破。上海浦东新区党建工作从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支部建在楼上”到“总支建在片上”,并延伸到“布点划片”,通过合理划分范围,在片区建立稳固的党组织,并由上级党组织派出党群工作者进行管理,把“两新”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地纳入区域党建组织管理网络;有的在商务区、开发区建立楼宇党建与社区的共建机制;建立党内关怀激励机制,让党员有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第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路径和载体。各地普遍建立党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定期接待群众;有的把“党员服务中心”作为新时期服务党员群众的有形载体来建设;有的机关党组织按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要求,深入开展机关基层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主题实践活动。 第五,大胆探索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的新技术党建形态。党中央开设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等相关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发布党建信息等;各地都在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党务管理模式,探索开放式的党员管理新机制。新技术党建形态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经常性、亲密性互动,体现了普通党员在党内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荐稿人:lyl 2009-10-07 执行编辑:zjy 2009-10-09 责任编辑: tmy 2009-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