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06-2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6月20日第2版

震撼人心背后有一种信仰支撑
解放日报第71届文化讲坛成为一堂开放式党课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一 曹静  阅读次数:7640

0620-4

 
  95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凄风苦雨、长夜难眠的深渊中;95年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奋力圆梦民族复兴。而连接这两个迥异的中国的历史节点,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昨天,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军旅作家王树增,诗人、作家、编剧黄亚洲,汇聚解放日报第71届文化讲坛,共述“跨越时空的感召”这一主题。在他们的叙述中,信仰不息,跨越时空,感召一代代中国人。

  吕其明
  致敬历史与民族精神


  10岁参加新四军,15岁入党,26岁写下《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35岁谱写《红旗颂》,60岁创作《焦裕禄》,82岁共谱《使命》……战争年代,用生命经历硝烟与胜利;和平岁月,以音乐致敬历史与民族精神——他就是今年86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

  昨天登上文化讲坛,吕老称自己为“一名抗日老战士、老党员、老文艺工作者”,而父亲吕惠生正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

  “父亲以最后一滴血写下对党的忠诚,43岁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父亲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铮铮铁骨,耿耿丹心。”说到此处,吕老语带哽咽。

  革命生涯的切身体验,赋予了吕其明血与火、爱与恨的乐思。回忆51年前创作《红旗颂》时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面对突如其来的创作任务,吕其明毫无思想准备。但是,数十年的革命生涯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激情。“血染的红旗、战斗的红旗和天安门胜利的红旗,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我心潮激荡,夜不能寐。灵感源源而来,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写就了《红旗颂》。”

  王树增
  坚守、崇尚并拥抱信仰


  王树增的演讲,是从一个提问开始的:“今年是建党95周年,也是长征胜利80周年,但我们尤其是我国的年轻人,对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多少、理解多少?”他说,“我想,我们对长征的了解,绝不能落在外国人之后,这就是我创作长篇纪实文学《长征》的原因之一。”

  王树增的作品以对史料的准确剪裁、对细节的生动刻画,以及故事的厚重基调,构筑出独特的风格。他说:“我所有的战争系列都是为当代中国而写。”

  在昨天的演讲中,他描绘了长征路上的一场场战役、一位位倒下的无名战士、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令台下听众动容。所有的不可思议、震撼人心背后,都有一种信仰的支撑。“2000年,美国《时代》评选人类一千年以来最重要的一百件事情。中国有三件入围,其中就有长征。他们为什么认为这样一个军事行为,有这样的深远意义?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长征在精神层面上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进程。”

  面对主持人夏磊的提问“长征中人们追随的是不是信仰”时,王树增坚定地说:“我相信信仰的力量。一个人,如果你拥抱自己内心的精神价值,人生成功的几率会提高不少;而一个民族,如果坚守、崇尚并拥抱那份精神价值,就会带来复兴和昌盛。我相信我们民族复兴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黄亚洲
  把党史真正整理清楚


  登上文化讲坛,黄亚洲首先梳理了他的几部作品,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他与上海的渊源,“上海是我进行创作很有力的精神引领和最坚强的支撑”。

  黄亚洲的作品常常被喻为是歌颂时代、歌颂祖国的乐章。小说《日出东方》书写了一幅20世纪早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诗集《行吟长征路》赞颂了长征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史诗。很多人通过电影《开天辟地》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伟大历史事件。

  在创作的过程中,黄亚洲也遇到了困惑:“在我写一些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回望历史时,会感到迷雾重重、真假难辨,因为时间太久,很多的历史真相需要挖掘。”为了呈现逼近历史的真实,黄亚洲查阅资料、走访旧址,“这才是一位作家应尽的责任”。

  黄亚洲说写作是他的兴趣:“我愿意用自己文学的笔触来反映这些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与人物,我觉得要把党史真正整理清楚,这样有助我们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荐稿人:lry 2016-06-20  执行编辑:lry 2016-06-20  责任编辑:zjy 2016-06-20

0
 

上一篇我们党为什么总能战胜风险力挽狂澜
下一篇习近平告诉干部怎样成长成才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