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观众“想要了解更多”中国观众惊讶“画风大变”撰稿人兼主持人伍德: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人打破成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迈克尔·伍德在拍摄过程中与中国民众合影 今年新春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连续播出两部中国题材纪录片,在观众中引起不小反响。其中,《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北上哈尔滨观冰灯,南下云南看金丝猴,用传统节庆文化内核串起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中华故事》(The Story of China)跑遍大江南北,讲述中国历朝历代变迁,堪称一部娓娓道来的中国历史科教片。 就在中国观众惊讶BBC“画风大变”之时,西方观众也对两部影片给予了肯定。英国文化评论媒体《The Arts Desk》撰文评价《中华故事》称:“从考古现场到不为人所熟悉的村庄、城镇,让我们知道,尽管北京、上海有许多和西方相似的摩天大楼,但他们的内在却是多么不同。”各大视频网站上,国外网友几乎给出一边倒赞美:“这是我看过关于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作为英国人,我对英国19世纪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才看了两集我就迷上了!”“BBC乃至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如此中立。”…… 《中华故事》撰稿人兼主持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希望改变西方普通民众的误解,唤起他们对中国的兴趣。节目播出后,他认为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从英国观众的反响来看,他们确实想要了解更多。”
“今天的中国人更加从容自信”
《中国新年》纪录片由5名英国主持人以直播类节目的形式,在主线故事发展中穿插与其他地区连线的视频,讲述发生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春节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该片主持人在片中担当体验者角色,零距离参与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节。走进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北京西客站调度指挥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罗13号的控制室里”;他们坐在中国人年夜饭的餐桌旁,加入城市返乡摩托车队,置身零下30℃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逛在人声鼎沸的北京庙会,参观古老的中国酿酒技艺并喝下60度白酒……接地气的广场舞、“国民小吃”辣条等,都被一一摄入镜头。 《中华故事》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常见的宏大叙事,纪录片将焦点放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片中除一位研究“五四”运动的印度学者,其余采访对象都是中国人。如,讲述北宋创立的历史,主持人便在河南开封采访当地居民关于赵匡胤兄弟的民间传说;介绍《红楼梦》也没有找专家学者,而是在北京街头和一个男孩边走边聊,听他表达自己对这部名著的看法。 男孩说:“这部书写于250多年前,可我作为一个现代人,仍然感同身受。因为爱和自由,这些是永恒的主题。在我看来贾宝玉是个反叛者。”伍德微笑接话:“他是主角。”由于英语中主角和英雄是同一个词,男孩似乎理解错了,立即补充:“不,他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反叛者,这本身比成为英雄重要得多。” 两人走在河边,伍德的旁白介绍着贾府几代人由盛转衰、最终“树倒猢狲散”的故事,但主要镜头却对准了被采访的男孩。“这个故事最好的部分是它对人性和爱的描述。书中的人物都勇于表达自我,敢于追求爱,对平等、对梦想、对女性、对底层的人都寄予希望。”专心聆听的伍德不时点头,男孩的神情则始终和他眼里的书中人一样,充满热情和自信,不惧表达自我。 在伍德看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城市发展上,也体现在普通人身上。“30年前,我印象很深的是人们的友善和热情。但今天,人们显得更从容、自信。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愿意跟我们讲自己的故事和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如今,中国人看起来更享受生活。当然,时代不同了,经过30多年未间断的发展,中国的变化真的很大,尤其是城市。我乘火车从上海到绍兴、苏州的路上,几乎看不到农村的景象。” 伍德表示,在城市发展同时,希望更多历史遗迹能得到保留。他坦言,自己最喜欢的城市是河南开封,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标,更在于它对传统痕迹的保存,如清真女寺、老胡同等,这让人能够在古城任何一个角落自由漫步。
“了解历史是理解中国的关键”
《中华故事》第二集中,主持人前往洛阳一所中学,和学生讨论杜甫诗歌的一幕感染了很多观众。 镜头中,几名学生带主持人来到位于学校内的杜甫墓前。一名戴眼镜、身穿白T恤的女生一字一顿地念铭文给伍德听:“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课堂上,不算宽敞的教室里,几个学生一人一句,抑扬顿挫地朗诵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伍德逐句提问:“谁是岐王?”“诗中‘落花’的意象,谁愿意解释一下?”他的这一这做法,既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便于西方观众理解。当然,他也不忘夸奖学生的优美朗诵。念出“正是江南好风景”这句的圆头圆脑的男孩,高兴地笑了。 伍德表示,自己一直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学和历史,青少年时期就读过许多英译唐诗。“当然,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史学家,像司马迁、司马光、马端临、章学诚等。”可惜的是,很多作品到1990年代以后才有英译本,“我最初读到张岱和徐霞客的作品还是法文。”他透露,拍摄《中华故事》时,他特意去最喜欢的诗人杜牧晚年居住的樊川取景,很可惜最终剪辑没有加入这一段。他还让中国同事教他读杜牧的诗,至今还能用中文背诵“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遣怀》。 长久以来,西方社会存在很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乃至偏见、误解,不仅存在在政治议题上,也存在在普通人的观念中。伍德和他的团队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人打破成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了解中国的历史,“这是理解中西方社会差异的关键”。在他看来,中国虽然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巨大变迁,但仍对自己的传统有强烈的归属感。“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可能认为这些东西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我的印象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人们关于美德的观念依然连接着儒家伦理的核心。这些伦理道德仍是理解中国人行为处事的重要维度。”
“第一次那么多英国人认出我”
为便于“零基础”的普通观众在6小时里接受信息量庞大的中国历史,伍德采用许多西方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与中国历史进行类比。比如,将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的宋朝比作西方的文艺复兴,称之为“宋朝的文艺复兴(Song Renaissance)”;将经历唐五代战乱后的宋朝比作二战后的欧洲,因二者都在战争后经历了重建“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过程; 或把北宋的赵匡胤和赵光义,比作罗马神话中罗马的创立者罗慕路斯及其兄弟雷穆斯。或许有人会对类比的准确度提出疑义,甚至担心此举会制造新的误解,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西方观众对中国知之甚少,一定程度上的简化的确能打开一扇窥见他者文明的窗户。 近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在英国,有报道称,从2015年开始推出的中学历史科目的教学主题,就加入中国近代史及成吉思汗等内容。《中华故事》制作人丽贝卡·多布斯认为:“现在正是西方需要了解中国的时候。”尤其在西方还没有介绍中国历史的优质节目时,拍摄一部《中华故事》可以说“正当其时”。 迈克尔·伍德说,这部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么多年来,我参与过超过100部纪录片的制作,但从来没有一次,我在大街上、地铁上遇到那么多认出我并和我搭话的陌生人。他们走上前来,表达他们对这部片子的喜爱之情,说他们从中学到很多,因为这部影片让他们看到从未想到过的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伍德也表示,《中华故事》只是为英国人打开一个视角,真正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在纪录片激发下,会想要亲自来中国看看。 的确,任何影视作品提供的解读都是有限的,中西方社会的互相了解,更要建立在人们真正的沟通和交往之上。达成更多理解需要的,不仅是不带预设立场的观察,更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更多的互动、沟通。正如伍德自己所说,《中华故事》虽然带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但他仍觉得远远不够,“我还想尽快再来中国,还想看到更多东西。”
记者手记
普通人的声音,无比重要
■吴江江
BBC拍摄的中国主题纪录片又火了。观众之所以愿意聆听他们的讲述,不仅取决于影片聚焦对象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 在《中华故事》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书上都会出现的遗迹和文物,如西安的兵马俑、洛阳的石窟、雍容华贵的《簪花仕女图》、生动的唐朝马球壁画等,还有普通居民、高中学生、夜市小贩等不同人群的面貌和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这些鲜活的人、事、物,才是理解历史如何“活”在当今社会的一面镜子。影片开头,一个生动真实的场景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主持人坐上清明时节的火车上,将镜头对准无锡秦观墓前秦氏家族的祭祖仪式,让千里迢迢归来的扫墓人说出此举之于自己的意义。此番景象所带来的亲近感,恐非任何宏大叙述能够比拟。 通过BBC这部纪录片看到的“另一面”中国,对西方人来说,不仅是更客观的中国,也是一个更朴实、接地气的中国。它的叙述语言,让对中国已有陈见的西方观众更乐于接受。甚至中国观众也可以从朴素的言说中看到许多有意思的观点。 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近年来“返乡笔记”式写作何以频频走红。不仅因为乡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失语注定受到社会关注,也在于返乡作者的真实记录。真实生活的困顿和幸福永远能在大多数人之中找到共鸣。或许,这正是新一代人讲述自己“中国故事”的一种方式。 讲述中国故事,普通人的声音看似微小,却无比重要。伍德这样介绍自己在《中华故事》中的身份:“我并非中国史专家,只是一名友好的向导,引导中国人讲述自己的历史,讲述对他们而言,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也许,正是通过这样的讲述,历史才超越了简单的复述,使“过去”和“今天”互相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真诚且迷人的故事。 一部《中华故事》,让我们看到不仅仅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不缺好故事、好题材,但讲得怎样更加打动人心,是每一位讲述者都需要认真思索的。
相关链接
《中华故事》
《中华故事》截图 该片共六集,分别为《祖先》《丝绸之路和中国船舰》《黄金时代》《明朝》《末代王朝》和《革命时代》。纪录片将焦点放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片中除一位印度学者外,其余被采访对象都是中国人,该片为英国观众打开一个了解真实中国的视角。
《中国新年》
《中国新年》截图 该片共三集,分别为《回家》《团圆》和《欢庆》。《回家》讲述在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通过火车、飞机、摩托车等不同方式回家过年的故事;《团圆》介绍春节期间中国家庭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放烟花及祈福等,体现家庭的团圆;《欢庆》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体现中国大江南北的欢乐祥和气氛。 荐稿人:ffy 2016-02-15 执行编辑:ffy 2016-02-15 责任编辑:xwf 2016-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