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4-02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4月2日第6版 |
清明味道 |
作者:王 瑢
阅读次数:10425
|
中国人节多,清明也算一个。清明节一到,常小雨纷纷,像固定好的天气。古人能掐会算,又稳又准。清明那天,不论南方北方,星星零零,雨多多少少总要下一点。好好在路上走着,衣襟前后,莫名就点点黄尘。
雨来了。真怪。清明的雨往往一落一整天,人也跟着心情阴郁,于是想到酒。完全自然反应。温一壶老酒,约几个好友。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抬眼望去,天色忽然大黑,疾澍澎湃之声,如百万金鼓,瞬间檐溜浩于瀑布。豪雨瓢泼,地上道道黄溪。来,干一杯!空酒瓶洗净,随便插一两枝干蜡梅,意境顿生。清明节容易让人想到酒。古诗中那个丢了魂般,拦住牧童问酒馆何处去的老头,莫非也受了小雨的蛊惑?
晋北地区有习俗,一年要给先人扫两次墓。一次在清明。漫长冬天刚刚过去,野草微微泛青,花朵尚未开起。再一次是立秋。果实已纷繁登场,这次扫墓更像是某种汇报,给天堂的亲人做一次年终总结。精心准备丰富供品,带到墓地,层层叠叠摆开,各自汇报完毕,大家一哄而上抢食,要把带去的东西在墓地里享用完才能离去。这是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风俗。扫墓有了更深一层意义。仪式接近尾声,有一个必须环节不容小觑——要从庄稼地里拔一棵红高粱插坟头上。寓意小辈们早日出人头地,日子愈过愈如意。
前年清明节,我们全家专程去给奶奶扫墓。花式小点心,大捧鲜花,时令水果,供品桃红柳绿。当然少不了酒。大家不时嬉笑,并无太多悲伤,倒像是一次近郊旅行。我盯着照片中永远笑眯眯的奶奶,沉默不语。我喝了酒。想一想奶奶,喝一口,再想再喝。我跟奶奶面对面,对饮。头顶墨云沉沉,雨忽然就来了。雨丝极细极小,如绵绵牛毛,我的心底莫名惆怅。这惆怅是最好的下酒菜。一口一口又一口,我微微有些醉意。回家的路上车窗打开,春雨迎面扑来,霏霏蒙蒙,我喜欢这味道。清明的味道。
说到味道,中秋节多蔬菜瓜果气。梨桃芬芳,让人无端生出一种丰腴的幸福与满足。春节多浓烈,酒肉浊腻,口腹尽享之余,总觉漂浮人为刻意制造出的奢侈。春节前买来专供于案头的水仙,清雅香气早已荡然无痕。谁还顾得上它们?端午节的味道稍稍清淡,睁眼闭眼,四处弥散着竹叶糯米香,混合着艾草味。这些都与清明的味道无可比拟。温润清新,雨水与泥土默默交混,有种铺天盖地的气势,乾坤无声无息,内心回归单纯平静。
清明的味道总让我想到杏花。“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村”该是泛指,囊括所有杏花春雨,或杏雨梨云景致。杏花大放,上海人常说“闹猛”,很贴切。杏花开足时远远望去,天地通白一色,大片大片,只花萼头上一点点胭脂,需要走近细看才可发现。若恰好遇到大晴天,太阳下看杏花,眼睛不自觉要眯起。白得耀目!清明杏花开。杏花味道极淡极轻,若有似无,比梅花淡得多,但反而感觉更加乡野,有种说不清的亲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意境妙极。春雨、小楼、深巷,均为杏花失了眠。深巷人烟寂寥,卖杏花的来了。小女孩瘦俏俏的,斜挎小竹篮。想到此处我忽然要笑。住在十几层的高楼,都市人如同寄存于空中的鸽子,听春雨只能在梦中。我从未曾听到过楼下叫卖杏花。有推着一大车杏花卖的吗?简直滑稽。
荐稿人:ffy 2017-04-02 执行编辑:lry 2017-04-02 责任编辑:zjy 2017-04-0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