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4-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4月18日第2版

这是一段伟大的历史记忆
众多当年亲历者或后人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期间的温暖记忆
作者:解放日报驻美记者 孙 刚  阅读次数:9466

贝蒂(左二)和友人一起重温在上海生活的岁月

贝蒂(左二)和友人一起重温在上海生活的岁月

 

  “上海救了我。如果当年不是上海敞开大门,就不会有我们,也不会有我们的下一代。”当地时间4月16日,在纽约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举行的“犹太难民在上海”幸存者亲述活动上,89岁的贝蒂·格雷本施科夫说。
  贝蒂出生于德国柏林,1939年9岁的时候,与家人逃离家乡漂泊来到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是唯一不需要签证或护照,就接纳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的港口城市。对先后涌入的近2万名犹太难民来说,上海是“天堂”的另一个名字。
  贝蒂一家抵达时,上海正饱受日寇蹂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上海人无怨无悔地让出了稀缺的住房,难得的工作机会,甚至食物。

  上海人眼中有善意和同情

  贝蒂说,在上海的街头,没有人会骂“肮脏的犹太鬼”——这在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是“很平常的”。虽然语言不通,信仰文化背景迥异,但这个小姑娘能从上海人的眼神中感受到善意和同情。生活非常艰苦甚至难熬,但活下去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就是一切”。
  她在上海接受了初等教育,从一个营养不良、整夜惊恐不安的孩子,慢慢长大成为亭亭玉立的少女。1948年,她嫁给了一个在犹太学校教体育的俄罗斯人,当年的婚纱后来捐赠给了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1950年她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上海,以后辗转来到了美国。贝蒂现在有5个儿女、7个孙辈、4个曾孙辈。她的一个女儿也来到了16日的活动现场。
  丽莎·布兰德温与贝蒂有着相似的经历。她现在已经记不起当时的上海究竟是什么样子,只对狭窄曲折的弄堂、喧嚣的杂货市场、闷热异常的夏天有着模糊的印象。但她清楚地记得她在上海的第一个朋友名叫“su yin”,“su yin,你还在吗,你还好吗?”85岁的丽莎呼唤着。

  中国故事有了更多的读者

  布鲁克林图书馆这个项目负责人徐桃发说,布鲁克林有50多万犹太人,其中不少是曾到过上海的难民及其后裔。重新展现这段欧美历史教科书不载、只有少数人从祖辈的叙述中知晓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当一个民族面临灭顶之灾时,另一个民族博大无私地接纳了他们,与他们和平相处,互相尊重,共度时艰,这是一段伟大的历史记忆。”
  展览系列活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观众络绎不绝。徐桃发说,第一次放映纪录片,到场观众超过预计的一倍;留言本上写满了“我的祖母曾是难民”,“对我们家族来说上海是个福地”等感叹语;很多人打电话或写邮件来,要与众人分享家族收藏多年的相关历史材料。
  比如,一位女观众的父亲当年是驻上海记者,留存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还有观众提到其家族多位祖辈曾在上海难民团体中担任要职,有的甚至因与日本侵略者交涉而身陷囹圄。“这些珍贵的记忆和资料都是从未见诸记述的,价值无法估量。”徐桃发说。
  “举办这项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的孩子这段历史。”现场,一位代表自己的祖母来的布鲁克林女教师说,希望展览进一步开发卡通等形式,让更多孩子直观了解这些故事。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系列活动深入布鲁克林社区,让众多普通美国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二战时向犹太难民展现的友谊、爱与帮助。“纽约皇后区的图书馆也在与我们联系,希望到他们那里继续展出。”

  “中国故事有了更多的读者。”陈俭感慨。

 

 

荐稿人:ffy 2019-04-18  执行编辑:ffy 2019-04-18  责任编辑:tmy 2019-04-18

0
 

上一篇小小乒乓打开中美交往大门
下一篇7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上海”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