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7-04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7月4日第10版

景山遮不住
作者:杨晓炎  阅读次数:6489

占领总统府 (油画) 陈逸飞 魏景山

占领总统府 (油画) 陈逸飞 魏景山

 

  光阴荏苒。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重观红色经典油画作品《占领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以下简称《占领》),愈加感觉它意义深远。
  1977年,陈逸飞、魏景山时年仅20多岁便创作此巨幅油画,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也已有42个年头,这也是他们留名于美术史的力作。《占领》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升起红旗的场面,宣告着蒋家王朝的覆灭,颂唱着新中国的诞生。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宏,今天看来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在陈逸飞所有的作品中,这幅作品最能体现他“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加上魏景山“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使它有着交响乐和史诗般震撼人心的魅力。逸飞的光芒照射,曾经虚掩了景山。逸飞走后,有些画册网站上,两人合作的几幅作品的作者名单上,干脆连魏景山的名字也被删去了。我想,若逸飞在世,绝不会同意这样做的。景山的谦虚低调,让那些被商业模式蚕食了公允心者得寸进尺,却也终究穿越岁月,让他的画艺历久弥馨。
  景山遮不住。我始终怀念魏景山在1971年与陈逸飞合作的油画《开路先锋》,那幅作品曾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之后,也就是魏景山和陈逸飞1977年合作的《占领》问世。这幅作品是由军史画名家何孔德推荐,作为“军博”的订件,由上海油雕室接单。画面上,被同行啧啧称道的许多处细部的质感,出于景山之手,尽管画面上的荣光似乎都曾让逸飞领受了。我几次问景山,这幅作品,你和逸飞谁画得多?魏景山却从来没有表示自己画得多——我感觉,他和逸飞的合作似可看成“天生一对”,做到了优势互补;他的扎实的基本功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恰恰和逸飞的“革命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形成了天衣无缝的吻合。
  魏景山先生1943年生于上海。1984年他赴美留学,出国前已是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后获纽约市立大学美术硕士学位,上世纪90年代回国参加百家精品展、海平线画展和《世纪回眸——现实主义经典油画展》等一系列画展。魏景山多年来始终坚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人文情怀是他绘画艺术的永恒主题,这不但给了他探索人内心世界的无限可能,也赋予他艺术想象的更广大空间。
  景山的天性是与世无争,与画也无争。少数友人知道他在纽约寓所里有两架钢琴和几把小提琴。“美专时期”他便是一位俊美的小提琴手,在纽约,他甚至曾是当地教堂奏乐班成员。如吴大羽那样“宁静避世,只知艺术”,是一位画评家对景山的评语,而他青春年少遭遇“文革”,要画的不是自己所想,对此他没有怨言。景山绘于1977年的《陈景润》原件幸在,而今看来,似乎并没有当时流行的苏联风格,倒感觉拉·图尔、维米尔、伦勃朗的灵光潜入了这位上海画家的画布(当时景山既不曾去过苏联,也不曾去过欧洲),画面上端留置的大片昏暗,计黑当白,陈景润替代了巴罗克时期的欧洲人,而油灯在桌案书堆中流溢的清辉,让人驻目。在我看来,景山是具有贵族气质的艺术家,是曾深刻影响过上海的西洋美学投射在上世纪70年代的余辉,幽深而温暖。其实,民国时期的诸多油画家当年远未具备铺衍巴罗克美学的诸般技巧,景山则做到了前辈梦想的事。而当八九十年代一些声称“古典主义”的画家以不入流的资质仿效欧洲传统时,景山则在纽约独自奏琴,置身事外。他的画布与颜料是纯净的。
  恰逢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有必要重新评价《占领》这幅名画。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精彩描写:安德烈在抗击拿破仑的战争中腿部中弹倒下时,看到高高的天空上缓缓地飘着几片灰云,“多么宁静、安详、庄严,一点不像我那样奔跑”。此时,托翁通过描述安德烈内心所感受的与战争反差极大的宁静生活之美,是想证明战争实非得已,人民向往的美好宁静生活才是世界的本真和追求。《占领》同样有着这场胜利是“人民的意愿”的体现,是人民用独轮木车、木船、小米加步枪,支援百万雄师过大江,打到南京总统府。一群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站在总统府建筑平台上,仰望天空,他们有着和安德烈同样的心情。魏景山一再强调,《占领》是一幅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不是历史照片,不是随军记者拍摄的纪录片,更不是监控录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他和陈逸飞创作灵感和思想表达的作品(之后,有画家创作了还原历史真相的《占领》,总统府建筑平台上站立了许多地下党的形象,但显然不及他俩创作的这幅震撼人心)。
  当年,列宾为作《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曾到查波罗什人聚居过的乌克兰,先后三次搜集素材。画面上,查波罗什人的服装、用具、乐器装饰品等都相当真实,具有历史价值。景山和逸飞也做到了,他们几次三番去南京总统府实地考察,到电影厂借当时的解放军服装、冲锋枪、弹夹等真实武器装备,连总统府建筑平台都用混凝土仿制了,堆砌在油雕室创作场场上。他们让几个年轻小伙穿上军装,拿起枪支弹药摆造型,让他俩写生。景山在创作之前,认认真真地做了许多人物群像的小型雕塑作品,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成画上,连总统府字样建筑物上的累累弹痕都表现得非常逼真。在年仅27岁的画家身上所具有的不贪名利、一味追求艺术的精神和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对今天美术界应该同样是值得深思和重视的。
  画家不是历史学家,今天重看《占领》,我们非但不应苛求创作还原历史,反而应该珍视这“创作想象的艺术品”。画家王琦谈到《占领》时说:“当时,深为其坚实的素描基本功、鲜明强烈的色彩感、严谨的造型能力、把握宏大场面的群体构图,以及表达不同人物的生动形态与神态的艺术技巧所吸引。”他感到画面上除了俄罗斯的写实主义油画技法之外,好像还隐藏了什么东西。想来这些连陈逸飞和魏景山自己也不一定会察觉到,只有历史会不含偏见地记录。如果要解释的话,也只能去谈上海融通中西的特殊艺术环境了。拿《占领》与法国画家德拉克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比较,人们会发现某些共有的东西,或曰一种图式上的师承关系。《占领》跳出当时一统天下的构图法则,突破旧规,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它采用三角框架式的立体结构,把画面的视觉中心聚集在随风飘扬的红旗上,构图严谨,形式感强烈,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作品上也可看到作者强劲的造型功底,笔笔见力度,风格则豪爽放松,又能使人感觉到一种平静与唯美,显示出高贵又平易的精神风貌,艺术效果堪称卓越。
  除了绘画语言上的纯形式美外,传统的“叙述性”也起到很大作用。美术史上,乔托被夸赞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占领》也是述说着一个感人、悲壮的人民解放的大故事。在表现当下称作“主旋律”的题材时,这幅力作无论在表现主题还是画面结构上,都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这也是这幅画的重要价值所在。
  再回首,尚觉有一点堪称奇迹:1977年正是一个百废待兴、艺术气氛还相对单薄的时代,就在为数不多却百折不回的艺术痴迷者中间,那些极具实力的艺术家稍有机遇就脱颖而出、大放光彩,陈逸飞和魏景山就是其中的代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经典的艺术青山上,总有几抹霞彩,不被时间遮盖,成为长久伫立的风景。

 

 

荐稿人:ffy 2019-07-04  执行编辑:ffy 2019-07-04  责任编辑:tmy 2019-07-04

0
 

上一篇“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下一篇“我们了解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