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12-0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12月8日第7版

他们,殊途同归
作者:*范永进  阅读次数:5802

1957年7月,毛泽东与陈铭珊(左五)等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

1957年7月,毛泽东与陈铭珊(左五)等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

 

  “百年工商界,一片爱国心。”爱建公司的历史中,镌刻着中国老一辈工商业者满含家国情怀的抉择、奋斗与奉献。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实业救国”,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民主建国”,再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爱国建设”,始终不变的是爱国初衷:刘靖基回到上海迎接解放的重要抉择;陈铭珊捐献药品支援新四军的爱国热情;杨延修深藏隐蔽战线的忍辱负重……故事不同,历史无言,却在城市的记忆里共同刻写了一份精神图谱,值得今天的人们时时回眸,汲取前行力量。

  刘靖基:这条路是走对了

  1949年初,看到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很难发展企业,上海纺织业代表人物刘靖基一度准备迁厂香港。在中共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帮助下,了解了党对民族工商业的方针政策,他看到了新的希望和光明。因此,他拒绝了国民党汤恩伯请他参加物资疏散委员会的要求,并拒绝交纳所谓的“保安捐”。怀着对事业的信念,抱着对前途的憧憬,他毅然搭乘当时泛美航空公司从香港到上海的最后一班飞机,回到上海。
  到上海后,刘靖基收到汤恩伯的通知,限期令他全家迁离大陆,并送来机票。但刘靖基留在大陆的决心已定。
  为防不测,他按通知要求,只身到机场,佯装离沪。待飞机起飞后,又悄然折回,躲进医院,金蝉脱壳,迎接上海解放。这一决定,成为刘靖基走向新的人生道路的重要一步。后来他在自己90寿辰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年轻时想‘实业救国’,但在旧社会这条路走不通。我从香港飞回上海迎接解放,是我平生最大的抉择。”
  5月27日,上海解放。解放军部队进城给刘靖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来没有见过哪个部队纪律如此严明。他深感共产党的部队确实不一样。于是对共产党产生了信任。不久,他收到一封请柬,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邀请他出席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召集金融工商产业界的茶话会,惊喜万分。6月2日,当刘靖基在外滩中国银行四楼会场发现,原来陈毅市长就是刚才在门口穿着褪色布军装、文质彬彬与客人握手的那个人时,既意外又感动。
  茶话会上,陈毅说,“希望各方要有信心,不要观望,要大胆去开工生产”,“共产党决不使你们失望,我们讲话绝对是有把握的”。刘靖基心中的石头放下了,他在会上激动地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留在国内发展事业。从那一刻起,刘靖基开始了他后半生“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回顾这段往事,他曾发自肺腑地说:“这条路是走对了。”
  8月26日,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刘靖基当选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0年2月6日,上海遭美蒋飞机的轰炸,史称“二·六轰炸”。各行各业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刘靖基从国外调回20万美元用于恢复生产,在上海工商界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引起很大的反响。

  陈铭珊:解放前夜,守在电话机旁

  1948年冬,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节节取胜,震动了上海工商界。有的人匆忙离沪,有的焦灼不安。信谊药厂总经理鲍国昌去了香港,由陈铭珊代理负责全厂工作。由于通货膨胀、市场呆滞、营业萎缩,企业面临重重困难。陈铭珊不满国民党倒行逆施,与中共地下党员吴克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局统战部部长)秘密接触,积极掩护、支援吴开展工作。
  陈铭珊不仅向解放军提供药品,他家也成了“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庇护所”。当时上海的标准里弄房是北向入口,南向楼层有阳台,地面层有花园和通里弄的花园前门。陈家经常有陌生人来取物品,从前门进来时像个乞丐,进屋穿上陈铭珊的西装,从后门出去。陈铭珊回忆道:“后来我把吴先生的户口也报在我家,又给吴先生安排了工厂董事会秘书的职务。厂里劳资关系很紧张,吴先生要我把工厂保护好,把生产搞好。有一次,吴先生要我送他出去办一点事。他上车后让我朝东开,一路上我不去多问他,只按他要求将车径直开到南京路四川路口,他下车走了。这样的事此后又有过两次,我都是只管开车,他也不对我多说。我们都心照不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有一次,厂里工人闹工潮很厉害,陈铭珊请教吴先生,想把权力交给工会(陈铭珊不知道厂里的工会当时已被国民党与反动帮会控制)。吴先生断然反对,要他把工厂保护好,重要的设备隐藏起来。陈铭珊一一照办了。
  上海解放前夕,陈铭珊与吴先生的接触多起来。吴先生特别忙碌,常要陈铭珊调头寸,陈铭珊都按时送到吴指定的地点,隔几天由吴的夫人来陈家送还。看到吴先生为革命奔波,陈铭珊既兴奋又紧张,但表面上保持镇静。他什么也没告诉子女,只是关照他们不要参加学校的任何政治活动,唯恐出了事情牵连吴先生。
  面对何去何从的抉择,陈铭珊不是没有犹豫过。但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和他一贯秉持的“实业报国”理想,促使他做出了毕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前夜,陈铭珊守在家中电话机旁,等候吴先生的消息。随着解放军进入市区,夺取淮海路警察局和市政府的消息传来,他心坎上的石头落下了,有说不出的高兴。
  新中国成立后,陈铭珊出任信谊化学制药厂总经理,并被推选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委员。1953年1月,信谊药厂试制成功国内首创的抗结核药——异烟肼,逐步走上主要原料国产的道路。

  杨延修:脱下西装,换上军装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迎接新中国成立,有序做好大城市的接管工作,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
  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地下党机关组织在香港的党员干部和民主人士,有组织、有计划地分四批坐船北上解放区。
  1949年3月14日,长期以广大华行副总经理身份在隐蔽战线工作的杨延修,乘坐华润公司“东方号”轮船秘密离开香港,途经天津,南下参与上海的接管工作。5月26日清晨,杨延修随着接管的队伍,冒着蒙蒙细雨,从丹阳坐火车到南翔,再换乘吉普车进市内。沿途看到担架队抬着伤病员频繁来往,路面被国民党飞机炸得坑坑洼洼,行进艰难。他们乘坐的车辆在开进市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阻击,幸好到四川路桥堍躲避,才免受损伤。当夜,杨延修住进金门饭店(现金门大酒店),这里是军管会财经委员会接管干部联络站。
  翌日早晨,天仍下着细雨。杨延修走出饭店,看到南京路上有些解放军战士抱着枪,披着油布,靠在沿街人行道上睡觉休息。当发现来自外地的10多位同志从前一天起就没有吃过饭,他赶快让广大华行设在广东路的广大药房里的两名伙计,踏着黄鱼车买来热气腾腾的大饼、油条,招待他们。
  广大华行的职工们得知,他们和蔼可亲的大老板竟是中共地下党员,还穿着军装、带了警卫,成了军管会的“接管大员”,又惊又喜。有人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他人那么好呢。”
  上海解放后的第二天,新任命的上海市党、政、军各界领导人,到福州路外滩一幢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灰色大楼里,举行了庄重的接管仪式。这是新旧上海更替的一个历史性标志。从这一天起,这幢灰色大楼的门口挂起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牌子;从这一天起,杨延修成为这幢大楼里上海财经接管委员会成员之一,在工商处副处长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
  上海解放前后,许许多多上海的工商业者毅然选择留在上海,以实际行动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同志“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号召,激发起那一代工商业者的报国夙愿。以刘靖基、陈铭珊等为代表的1000多位海内外工商界人士集资5700余万元,于1979年9月22日成立了改革开放后首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爱建集团前身)。从“实业救国”到“民主建国”再到“爱国建设”,都有爱建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做的“爱建梦”。
  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殊途而同归,秉承“实业救国”的初心,团结在“爱国建设”的旗帜下。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12月8日第7版)

 

 

 

荐稿人:ffy 2019-12-08  执行编辑:ffy 2019-12-08  责任编辑:tmy  2019-12-08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狱中八条”的历史警示
下一篇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的行与知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