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2-21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3年2月20日B5 |
开启黄金时代——外滩建筑之四:“外滩五号” |
作者:乔争月
阅读次数:8017
|
1998年寒冷的一月,澳洲女人嘉娜特(Michelle Garnaut)第一次走进外滩5号。 这幢灰扑扑的六层大楼于1921年建成,看上去庄严凝重,为折衷主义风格。灰色花岗岩立面呈现中规中矩的三段式构图,局部点缀有盾形山花与希腊爱奥尼克方壁柱,是英商德和洋行的作品。 “因为没有电梯我们只好步行到顶楼,打开一扇小门便是一个露台。哦,我的天哪!1998年的上海密密麻麻都是里弄房子,很少有人能够站到这么高的地方,看到整条江这样壮阔的景观。我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位置和绝好的机会,一定要做点有趣的事情。”嘉娜特回忆起来还是激动不已。 一年后她的米氏西餐厅(M on the Bund)在景色壮阔的顶楼开张。这家外滩当时唯一的私营西餐厅撬动了外滩地区新一轮的商业复苏。巧合的是5号大楼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外滩最后一轮大建设的领跑者。 昔日的黄浦滩是一条生动展示列强势力的大长廊。23幢现存临江历史建筑的业主背景代表了彼时活跃于上海滩的美、英、法、日、俄等几国势力。 投资建造外滩5号的是总部位于东京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1907年日清成立上海分公司,主要经营长江航运业务。公司到上海发展后资本在10年间翻了一倍,所以1918年有财力在外滩买地造楼。 此后, 16号(原台湾银行)和24号(原横滨正金银行)等两幢日本金融机构的大楼也相继建造。这三幢大楼在外滩的出现暗示了上世纪初日资在中国的快速渗透。一战期间日本趁欧洲列强无暇顾及之际,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在上海开设了大量工厂。 在《上海——中国通往现代化之门》一书中,法国女学者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ere)形象地用纺纱机上纱锭的数量说明日资在上海的强劲增长。 “1913年上海日资纱锭的数量有11.2万,1925年增加到93.9万个,几乎是上海英资纱锭数量的五倍,也远远超过67.7万个华资纱锭。”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楼作为敌产被没收,由轮船招商局使用。1949年后由上海海运局等多家合用,华夏银行曾在底层设立营业厅。大楼目前尚有不少空置的楼层,铸铁阳台蒙着灰尘,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今天的外滩5号因米氏西餐厅而闻名。但十五年前外滩尚未商业开发,在当时“黯淡”的中山东一路经营一家西餐厅是需要勇气的。外国朋友警告嘉娜特,你的餐厅如果距离由波特曼、希尔顿和花园饭店组成的三角区超过5分钟远,必败无疑。他们还认为有深度的人不会到外滩去享用一顿晚餐。不过事实证明这个澳洲女人的直觉没有错,1999年开张的餐厅生意一直很好。 继5号的西餐厅开张后短短几年,外滩3号、18号和6号大楼也陆续被改造为时尚生活地标,外滩的夜晚重现璀璨。 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有相似的韵脚。”外滩5号的今天与其初建时的情形何其相似。一战后英法等国恢复了在华经济活动,趁机发展的日本也站稳了脚跟,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上海城市发展的引擎明显加速,人口涌入城市,房地产业空前繁荣。 这段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前的繁华岁月后来被称为“黄金时代。”今天外滩大多数知名建筑都建于“黄金时代”的二十年代,如12号原汇丰银行,13号海关大楼和20号原沙逊大厦。 在群星闪耀的外滩建筑群里,灰扑扑的5号不算知名,但它是“黄金时代”外滩建成的首座大楼。自它开启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后,这些近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纷纷崛起,而今日所见之优美起伏的外滩天际线也渐渐成形。
外滩5号 昨天: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大楼 今天:外滩5号 建造年代:1921年 建筑风格:折衷主义 建筑师:德和洋行 地址:中山东一路5号
荐稿人:xscclf 2013-02-21 执行编辑:lry 2013-02-22 责任编辑:zjy 2012.2.2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