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10-3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10月28日第11版

从陈云文物谈廉政观
作者:徐建平  阅读次数:5811

  陈云纪念馆是中央批准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同志生平业绩的单位。纪念馆保存着4万余件藏品,是全国最大的陈云文物收藏中心。这些文物是陈云同志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一位伟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风范;同时也是其廉政观的重要佐证,体现了他的思想理论与历史贡献。

  第一,勤政为民是廉政观的根本前提。陈云文物中,一只旧算盘、一只公文包、一盏台灯、一只茶壶和几只茶杯,记录的都是陈云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往。陈云同志一生注重调查研究,但始终恪守“不迎不送,不请不到”的规矩。他到地方调查研究,从来不要党政主要负责人迎来送往,有工作才会请到他下榻的住所谈。他认为,省委书记、省长们应静下心来谋全局、想大事,扑下身子去办实事,如果穷于应酬,既当不好领导,对党和人民也没有任何益处。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为解决经济困局,陈云同志4次回家乡调查研究,没有领导陪同,也没有专车等候。他一生之所以能够做到廉洁从政、勤政为民,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39年,陈云同志指出:要“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明确指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改革开放初期,他也说过:“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陈云同志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他曾被称为“不管部长”,别人不管的小事,他都要管。在他看来,为政清廉与为人民服务是辩证统一的,要想为人民当好“差”,就要在政治上保持廉洁作风;而只有保持廉洁作风,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第二,艰苦奋斗是廉政观的重要保证。陈云同志曾指出,每个党员“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他不仅清醒地认识到艰苦奋斗的长期性,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纪念馆保存的陈云的衣服中有一件棉坎肩。1946年他在临江任辽东军区政委时,常常在夜里冒着严寒起草电文,每次开会都把军大衣一裹再裹。军区参谋长十分心疼政委,特意请人缝制了这件棉坎肩给他保暖。这件棉坎肩,陈云穿了38年,上面打了32个补丁。陈云在1952年出访苏联、1954年出访越南前夕,分别做了一套藏青色毛料和一套灰色的中山装。这两套服装,他只有在接见外宾或参加重要活动时才穿,活动一结束,就赶紧收起来。天长日久,衣服的有些部位磨损了,就请夫人于若木缝补,实在补不好了,就送店里织补。这两套服装,陈云穿了30多年。他穿的大衣也是两用的:春秋是夹大衣,到了冬天,就把厚绒衬里用扣子扣上,成了厚大衣。周恩来总理曾经感叹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陈云同志真会过日子,你们应该向他学习。”

  纪念馆保存着陈云身边工作人员提供的一日三餐的食谱。粗茶淡饭伴了陈云一生。他幼年家境贫寒,自小就体验到人生的艰辛,入党参加革命后,尤其在长征途中,经常要忍饥挨饿,带兵打仗。在1969年下放江西“蹲点”时,他又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基层群众生活的艰难。因此在陈云的食谱中只有简单的家常菜:早餐面包、果酱和豆浆,午餐一个荤菜、一个素菜、二两米饭,晚餐一个素菜、一个豆制品、一两半米饭。难怪陈云的厨师说,“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普通的家常菜,我这个技术也提高不了。”陈云始终强调勤俭节约。他家里的水池旁还贴着节约用水的字条。纪念馆还保存着陈云使用过的短到不能再短的铅笔头、挤到不能再挤的牙膏皮。为了节约用纸,陈云总是在旧台历的背面写字,纪念馆保存着许多这样的旧台历。

  第三,遵章守纪是廉政观的基本途径。正如陈云同志所指出:“遵守纪律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上。口头上说遵守纪律是容易的,困难的是在实际行动上真正遵守纪律。所以党观察党员是否遵守纪律,要看他的行动。”陈云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他遵章守纪的情况。在纪念馆的一楼序厅停放着一辆红旗牌轿车,这是中央配给陈云的车。陈云明确要求家人不准搭乘他的车。因此,在纪念馆的库房里,还保存着一辆红旗牌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是于若木的交通工具。纪念馆还保存着一张陈云在医院住院时赔偿台灯开关的收据。当时,发现台灯开关损坏后,陈云坚持遵守医院的规定赔偿。1995年4月10日,陈云同志交了一生中最后一次党费,这张收据也保存在纪念馆;还有他在虹桥迎宾馆休养时缴纳伙食费的收据等也都保留着。这些文物每次展出时都令观众感到惊讶。正如陈云的秘书所说:“首长对自己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陈云同志自己定下的规定,他都带头执行。1961年11月上旬,由于受到寒流影响,北京气温陡降。11月10日,周恩来去陈云那里,发现他披着棉被在床上看文件,仍被冻感冒了。周总理于心不忍,特许这里提前几天供暖气,陈云却说:“11月15日,供暖的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陈云一生酷爱评弹,工作之余和养病时听听评弹,是他放松的好办法。在上海、苏州等地听评弹时,陈云坚持买票入场。为了听评弹的新节目,他请人录制了几盘磁带,坚持付了费用才肯接收。他诚恳地对来人说,我当中纪委书记,不能坏了规矩,应当带头遵守党的规矩。陈云从不收礼,他常说,“很多人送礼是为了有求于我,我若收下,以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有一年秋天,各大军区来京汇报军事演习。有两位军区领导到陈云的住所汇报工作,顺便带了两盒葡萄。当他们起身告辞时,陈云让他们把葡萄带走。两位领导一再解释,这不是送礼,只是让首长“尝尝鲜”。在一再劝说下,陈云摘下10个葡萄,微笑着说,这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还得带回去。两位军区领导感佩不已。陈云曾幽默地说过:“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事儿。”

  第四,重视教育是廉政观的必要条件。陈云同志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重视对子女和身边人员的教育。他指出:“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陈云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要求他们“读好书,做好人”。“文革”期间,陈云被下放到江西“蹲点”,由于厨师生病,陈云长女陈伟力临时到江西为他做了10个月的饭。陈云对女儿说:“你在这里10个月,是为了照顾我,没有给国家做事,就不能拿国家的工资,回去后,要把工资退给单位。”后来,单位还给陈伟力开了一张收据,现在这张收据也保存在纪念馆。

  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陈云的二女儿陈伟华在郊区教书,知道这一消息时,距离高考不足三个月,年近30的伟华央求父亲为她找个大学的老师“辅导一下”,父亲以疑惑的眼光看她一眼离去。事后母亲告诉她:你爸说这是“走后门”,要考就凭自己的本事考进大学。后来,伟华靠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北师大。1994年1月至5月,陈云同志在上海休养。4月初的一天,他从《新闻联播》里听到了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第二天就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人民币送到青少年基金会,捐给希望工程的孩子们。他还专门叮嘱工作人员要转告基金会的同志:“这笔钱要捐助给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并且要保密。”这笔捐款最终落实到河南省卢氏县的25名贫困学生。这些受助学生的照片都保存在纪念馆。陈云同志去世后,他的子女继承父亲的遗志,捐赠80万元,在吉林临江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建立了陈云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现在教育基金已经资助了259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纪念馆还保存着一封陈云写给革命后代陆恺悌的信,他在信中带着父兄的责任叮嘱陆恺悌:“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为,这是决不允许的。你们必须记得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切记。”
  (作者为陈云纪念馆馆长)



荐稿人:lry 2013-10-30  执行编辑:lry 2013-10-30  责任编辑:zjy 2013-11-01

0
 

上一篇历史记忆 人生画卷
下一篇船过无痕浪如花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