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11-24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党员经典导读》2013年第7期P.14 |
淮海战役:中国命运的拐点 |
作者:郑蜀炎 朱 达 周 林
阅读次数:5805
|
关于淮海战役,交手的敌我双方有着不同的称呼——由于战场是东起海州西至淮河,因此我军称之为“淮海战役”;而国民党则依据其占领的城市要地,称之为“徐蚌会战”。无论叫法如何,战役的结局对垒双方都一致认可——这65个昼夜、543万人民群众支前的决战,决定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但是,史料表明,我们的对手似乎始终对这样一些数字对比感到困惑:兵力80万VS 60万,火炮4215门VS 1364门,坦克215辆VS 22辆,飞机158架VS 0架……实力对比之悬殊不言而喻,可为什么仗偏偏输得这样惨呢?事实上,伟大的战争图景是用壮阔的数字勾画出来的。 有这样一份电报让人久久思考——1948年12月初,中央军委发出如下指示:“参战部队每人慰问0.5公斤猪肉、5包香烟,不抽烟的慰问同等价格物资。” 大战在即,千军万马的生死博弈,瞬息万变的运筹帷幄……最高统帅部有多少事要做啊,但这0.5公斤猪肉、数包香烟的区区之事,却作为军委指示下发,足见战场保障、后勤供应之重要、之紧迫。 无论是老话讲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还是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观念,说的都是一个道理——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后勤物资保障。那么60万大军需要什么—— 粮食:每天必须保证250万公斤,战役期间需要筹备4.8亿公斤; 弹药:除了部队携带量外,至少还得补充300万吨; 担架:作战就有伤亡,需要20多万副; 被装:渐入冬季,每个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双棉鞋…… 而且,需要保障的作战地域,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5省,纵横3000公里; 而且,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后方,没有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 而且,恰如聂凤智将军所说,战役打的就是时间差,为了赢得时间,部队每天以70公里的速度开进,利用夜间,风雪天出击……都是家常便饭…… 这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是怎样完成的呢?一位老战士说得好,我军的后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小推车上。 这决不是形容。且看下面的数字——上述所有的这些辎重装备、弹药粮秣,80%是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实施完成的。为此,一共出动小推车88万多辆,挑担31万副,而上阵的民工达543万人。或者换一个说法,那就是每一个战士身后,都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障作战。 与此同时,在纵横5省的战场上,还有上百条水陆运输干线,数百处兵站、民站、粮站、伤员转运站……星罗棋布,组成一张庞大的支前保障网。 有一个数字震撼:战役胜利后,人民筹集的军粮还剩余2.5亿公斤。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时的解放区的人民刚刚翻身解放,家里并无存粮。加之连年天灾、土地歉收,人民依旧缺衣少食。但他们却勒紧裤带,把一碗一瓢省下的粮食,毫无保留地送到前线。老百姓知道粮食的分量,如一首歌谣唱的:粮食就是命根子,打败敌人的老本钱。 败军之将邱清泉战前写给团以上军官的《和刘伯承作战的秘诀》中,摆兵布阵说得也是头头是道,但他绝对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坦克卡车,竟败于小推车,小推车者,木制独轮车也,中国老百姓当时最常用的古老运输工具……
荐稿人:xscclf 2013-11-24 执行编辑:xscclf 2013-11-24 责任编辑:lry 2013-11-2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