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04-0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4年4月1日第A7版 |
上海近代实业家如何制定家训 |
作者:本报记者 李一能
阅读次数:6985
|
——“味精大王”“纺纱大王”后人谈“财富”
一百年前,上海实业家是怎样教育子女的?他们又是怎么面对“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日前,上海历史博物馆在陕西北路600号举办“中国近代实业家与社会进步”展览,展出的第三单元介绍了多位著名近代上海实业家的治家心得。通过展览方,记者与两位老上海实业家的后人取得了联系。和寻常人家相比,他们的家风家训同样朴实无华,但更多了一层对于“真正财富究竟是什么”的独到见解。
“味精大王”吴蕴初
蕴志兴华 家与国永
现在许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吴蕴初这个名字,但我们熟悉的“味精”二字就是他所发明的。20世纪初,在中国贫穷积弱的年代,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立志“工业救国”,在自家的亭子间里研究出了味精,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一手创立了“天厨”与“佛手”品牌,成为了中国化工业的先驱之一。
吴志魁老先生今年75岁,是吴蕴初的三子。他告诉记者,吴家的家训已经清楚地写在家族字辈上了。“蕴志兴华、家与国永,父亲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的理想而活。”在吴志魁的记忆中,父亲虽被称为“上海十大富豪”,但却是一个非常勤俭的人,甚至节俭到有些“抠门”的地步。
吴蕴初一生没有房产,平时大多时间住在工厂宿舍。对于子女,除了教育之外,不会给予优越的条件。他时常告诫子女,现在的财富是取之于社会,也应当用之于社会,他们的未来要靠自己去争取。相比于对家人的“抠门”,吴蕴初对于社会公益和教育事业却常常一掷千金,他曾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帮助贫困的理工科优秀人才完成学业,被他资助的学生中,不少人都成了新中国工业界的精英人才。
吴志魁说,父亲去世后大部分资产都捐献给了国家,给子女留下的物质遗产不多,但他们始终记得父亲对他们的教诲:“要做人家没有做过的事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心怀理想、勤俭持家、回馈社会,这就是父亲最宝贵的财富。
“纺纱大王”穆藕初
自力更生 勇于创业
穆藕初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少时出国学习西学,回国后白手起家创办了上海厚生纱厂、郑州豫丰纱厂,被称为“纺纱大王”。抗战时期穆藕初发明的“七七纺棉机”极大地提高了后方棉布生产力,有力支援了前方抗战。他不遗余力资助教育、昆曲等事业,提携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其中就包括被称为“民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的方显廷。
穆伟杰是穆藕初的曾孙,对曾祖父留下的家训也有所了解,大致总结就是八个字:自力更生、勇于创业。穆藕初认为,万贯家产对于子孙而言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危机,如果子孙品行优良,财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反之则有可能对社会有害。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教导他们“靠祖先遗产的人是没有出息的。”要求他们要自力更生,用知识创造财富,并且时刻记得回报社会。
当时大户人多怕孩子出去闯祸,宁可关在家里让他们游手好闲也不愿让他们出去闯。而穆家的教育理念则有所不同,一大特点就是“敢放手”,鼓励孩子出去闯荡,宁愿放出去也不要“闷”在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穆伟杰说,他的孩子今年15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曾祖父传下的家训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放手但不放纵,自立自强有主见,这就是穆家子弟延续近百年的家训传统。
近代名门注重精神传承
“富不过三代”是富裕家族挥之不去的魔咒,那些著名的近代实业家也曾面对这个问题。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裘争平说,这些实业家大多出身贫苦人家,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后才铸就了成功,因此更能理解财富的真正意义,物质财富只能让后代得到一时安逸,只有把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传承下去,才能让家族兴旺延续。
裘争平说,为了延续家族优良传统,近代实业家非常重视制定家训门风教育子女。“每家的家风不尽相同,但是实业家对人生的感悟与总结,包含着这些家族为何能够成功的原因。”事实证明,许多名门望族,即便因为种种原因家道中落,但子孙们后来都发展得不错。对他们而言,祖辈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并非金银地产,而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心系天下的强国志向以及回馈社会的公益情怀。
荐稿人:xscclf 2014-04-02 执行编辑:xscclf 2014-04-02 责任编辑:lry 2014-04-0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