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07-29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5年7月27日第8版、 28日第4版

壮哉,“东风第一枝”
作者:本报记者 倪光辉  阅读次数:10760

tnq6ny2ru0eguhe

 

     这是一支神秘的部队:

 

    远离光环,却护卫万里天疆;蛰伏深山,却撑起大国脊梁;不在战争前沿,却是人类和平的盾牌。没有惊天动地之名,却有惊天动地之举。

 

    50多年前,随着西北大漠上一声惊天巨响,共和国历史上一支新型武装力量——中国地地导弹部队宣告诞生,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50多年后,这支英雄的“种子”部队已成长为洲际战略导弹劲旅,当年的“东风第一枝”已成为全面建设走在前列的中国“东风第一旅”。

 

    默居深山,心系强军梦;高车巨剑,一动天下惊。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官兵五十多年如一日,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眼光始终紧盯未来战场,脚步始终紧跟信息前沿,枕戈待旦、孕育雷霆,以忠诚和热血砥砺着国家的“王牌”、民族的“底牌”。

 

    浴火飞天,锻造大国神剑

 

    这次发射,一开始就颇不寻常:远距离跨区发射、随机抽点发射……

 

    对洲际导弹来说,一次发射挑战多个“首次”,是个崭新课题。就在发射的关键时刻,天公再出难题,狂风骤起,大雨滂沱。

 

    最终,导弹一发冲天,精确命中目标,不仅成功突破多个训练“禁区”,还一次刷新五项纪录。

 

    “任他西风凋碧树,我自东风唤惊雷。”敢闯禁区、勇劈新路,是这支洲际导弹旅几十年形成的独特“性格”,更是一茬茬官兵用精武集聚而成的自信“底气”。

 

    56年前,面临严峻国际形势,党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决然,组建中国地地导弹第一营。

 

    280名刚刚掸去战争硝烟的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悄然离开京城,扎进茫茫戈壁。“萝卜草绳白铁皮,沙枣树皮骆驼草。”一张白纸,就此铺开:他们把纸盒画作面板,用萝卜刻成按钮,将麻绳搓成电缆,“沉寂”三年多时间,在大漠深处炸响了一声惊雷——由作战部队发射的第一枚战略导弹发射成功!

 

    这声巨响,打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打来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掉了帝国主义的霸气。这枚导弹,被称为“争气弹”,开创了共和国战略导弹的“通天之路”。

 

    在旅史馆一张张老照片面前,旅政委文青告诉记者,部队成立之初,除了280条汉子外几乎一无所有,但官兵豪情在胸激情满怀,“为党为人民,再苦心也甜”,愣是把导弹送上了天。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旅不仅接过了“两弹”装备,也完整传承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自觉把护佑民族振兴责任扛在肩头。

 

    如今,当年的“第一枝”已发展壮大成“第一旅”,导弹武器装备经历多次换型,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一次次浴火飞天实现了战斗力建设从“打得响”向“打得远”“打得准”羽化蜕变、华丽转身。

 

    接过前辈的枪,承载一份责任担当,一茬茬官兵续写着新的辉煌。从这里,走出了“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等33位共和国将军,10名导弹基地司令、16名导弹旅长,“东风第一枝”的种子洒满导弹部落。五十六载风雨兼程,该旅先后发射数十枚多型东风战略导弹,48次参加执行重大任务,每次行动都事关国际形势、国家战略,为中华民族争气蓄威。

 

    一剑封喉,练就重器精兵

 

    “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

 

    军营里,阵地上,官兵把“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旅政治部主任曹建中说:“要信念坚定如磐,‘三个绝对’从信仰、品质、行动立起听党指挥的新标准,这是‘第一枝’的新起点,‘发新芽’的催化剂,‘强军梦’的力量源。”

 

    “要打败强敌,必成为强手,要打败超强对手,必成为顶尖高手。”今天,面对“打得赢”的使命,这支掌握着国家“王牌”、民族“底牌”的洲际导弹旅,头脑更加清醒。

 

    “导弹听我话”绝非易事,旅政委文青说:“洲际战略导弹担负着国家战略使命,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只有‘剑术’练到炉火纯青,出手才能‘一剑封喉’。”

 

    洲际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涉及10多个学科、30多个专业、数千条核心原理,在官兵眼中,一枚导弹就是一所综合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

 

    官兵常说一句话:要拿“毕业证”,必先“跑三路”。“跑三路”就是默背导弹电路、气路、液路图及原理。跑通一张中等难度的图纸,相当于熟记一座省会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车路线,要成为导弹号手,必须默背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图纸。一位博士来旅实习,感触很深:“上了这所大学,不成‘学霸’毕业都难。”在这个旅,“学霸型”官兵随处可见。

 

    上士文熙俊,为学好导弹专业,把10多本四五百页的专业教材连抄4遍,累计600多万字,苦学精练最终成为一名熟悉3个专业、胜任10多个岗位的专业组长,他参与编写的教材在部队推广。

 

    三级军士长康平,对操作平台上密密麻麻的开关、按钮、指示灯如数家珍,内部结构原理烂熟于心,2次亲手按下点火按钮,打出不同型号洲际导弹最佳精度,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屈一指。

 

    发射营长周游国,统管上百个战位、上千台设备游刃有余。参加基地导弹专业大会考,10名考官轮番提问,2个多小时对答如流,无一错误,破格晋升为第二炮兵一级发射营长。

 

    某基地司令员刘启德自豪地说:“这个旅的官兵,拉出去与导弹专家比专业,一点都不逊色。”

 

    国之重器,百人一杆枪。文青介绍,为锻造出一支随时能战的先锋劲旅,部队常态化开展“考比拉”活动,按战时要求编组指挥班子、配置火力单元,探索走开训练纲目化、指挥信息化、保障模块化的路子,所有作战单元具备“接令就能打”的过硬本领。

 

    今年初的一次调研中,上级提出“阵地密闭生存条件下后勤装备怎么配置?”牵引出后勤实战化训练研究。为了不留短板,该旅进行实案探讨、实地勘察、实战检验,形成了完备的战时后勤应急方案。如今,在官兵的携行包里,连如厕用纸、洗漱用品、内衣刮胡刀都齐备不缺,号令一下随时出发。

 

    着眼前沿,号准世界脉搏

 

    天上战机轰鸣,地上铁甲冲锋,海上航母巡弋,多维空间厮杀……某模拟训练平台荧屏上,伴随着轰隆隆的爆炸声,一幕幕战场画面撼人心魄。

 

    这样一份追踪世界前沿的“军情通报”,是该旅每周交班会的例行内容。而这一传统,他们已坚持了数十年。

 

    战略导弹,被誉为国家的“王牌”、民族的“底牌”。执掌“王牌底牌”,必须未雨绸缪。“生怕一觉醒来落后。”该旅旅长王锡民表示,每次周交班,第一项内容就是军情通报,围绕世界大势、国家安全、使命任务,概览周边动态和军事发展要况,强化国际意识全球意识。

 

    官兵们说,如果缺少现代战争知识,不把世界装在胸中,就不可能“按准地球的脉搏”。

 

    踏访该旅一座座深山军营,记者看到,图书室里,整齐地码着高科技书籍,不少都翻得毛了边;政工网上,官兵们浏览最多的是军事前沿知识;闲暇时间,官兵们经常关注的是世界热点,经常谈论的是大国形势,经常分析的是打赢差距。

 

    他们把战略思维融入日常训练,通过研透潜在对手,研究未来战争特点,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将特情处置贯穿训练始终,提高机关和分队应对难局、险局、困局的能力;建立常态化训练体制,使部队在“常拉、常演、常导”中提高实战能力。

 

    仗怎么打,剑就怎么练。为了打赢未来战争,该旅在“地下龙宫”里开始了一场“寂寞的长跑”——

 

    为了实现所有发射营独立发射能实战,他们突出抓导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运用集中研讨、帮带育才、周考月查、上装操作等方式,每年组织两次专业技术大会考,人人登台、个个过关,培养了一批技术明白人和训练领路人。

 

    为了让大国神剑出手更加迅捷,他们探索优化作战流程,作战准备时间缩短4/5;加大密闭生存防护训练力度,数十天特情处置接连不断,让官兵的生理心理经受极限挑战;积极探索大型号导弹实战化训练新模式,在多个领域开创第二炮兵同型号部队的先河;按实战流程组织实弹发射,创造了该型导弹历史上的“五个第一”。

 

    在不断传承中不停前进,该旅官兵先后有35项创新成果在第二炮兵和基地部队推广。数十次神剑飞天,数十声轰天巨响,该旅在实战化建设中步伐日益铿锵。尽管从未与敌手正面对决,但在意念中却不停交锋,官兵的大拇指时刻悬在“点火”按钮上,听令行动蓄势待发!

 

    “深山掩映绿色军营,倚天长剑刺破苍穹。钢铁托架是我们的臂膀,动地雷霆是我们的吼声。英雄的东风第一旅,守护祖国的安宁……”

 

    强军征程上,“东风第一枝”底气长存,“东风第一旅”风帆正举!

 

    这里,国家“王牌”,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与国家使命贴得那么紧。

 

    在这里,有不少的博士、硕士,但都有一个称呼:守护国宝的卫士、战士。

 

    军营在大山之间,阵地在岩层之下,“隐身”成为一种常态。密闭生存防护训练,在“玻璃罐”一样的阵地里一待就是数十天,官兵在挑战生理极限中等待“威震雷霆”之时。

 

    守在岩层深处,地处信息孤岛,一代代“导弹守巢人”用忠诚坚守诠释着“强国梦”“强军梦”的责任和担当。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官兵视使命为生命,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练兵备战,共同铸就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略铁拳,一次次圆满完成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重大任务。

 

    他们就是英雄,他们,是最美大国仗剑人!

    地宫里的升“太阳”仪式

 

    清晨,一轮“红日”慢慢升起。不在浩瀚的海平面上,也不在连绵的群山之巅,而是在深山导弹洞库墙壁上。

 

    班长王进向“太阳”敬了一个军礼,喃喃地说:“新的一天,早安!”

 

    当兵到该旅,就走进了“周边山连山、头顶一线天”的世界:冬季,十天半月难见太阳踪影,夏季,每天也只能2个多小时见到阳光。中士梁显刚清晰地记得,第一缕阳光会照在饭堂墙壁的第9块瓷砖上,最后一缕会从窗户下沿慢慢隐去。

 

    长时间的时空错乱,许多新来的官兵常常发出“今夕是何年”的感叹。没有白天黑夜,难辨日月晨昏,官兵把手表换成24小时制的闹钟,用水彩笔画出一个红彤彤的太阳,每天清晨准时“升”起在战斗岗位。

 

    “缺少阳光的生活会让我们身体缺钙,但只要精神的钙质不流失,灵魂深处就永远充满阳光。”讲得十分轻松,笑得如此坦然,听得让人心中一凛。每一个到过导弹阵地的人,无不对这轮“最美的太阳”肃然起敬。

 

    “抬头一线天,脚下乱石滩;极目百步远,出门就爬山。”这是该旅技术营阵通连驻地的真实写照。一名新毕业排长刚到那里,为了与女朋友说上几句悄悄话,一口气冲到山顶,把手机挂在树枝上,试图寻找微弱的漂移信号,最终失望而归。某导弹阵地四周高山环绕,日照时间只有2小时,官兵每天捧着洗过的衣服追太阳,不但没有怨言,还生发出“身体虽缺钙,精神有富矿”的豪情。

 

    战士陈健入伍前是个“富二代”,家中跑车就有3辆,每月零花钱动辄上万元。他选择当兵时,家人朋友很不理解:“值得吗?”

 

    第一次上岗值勤,营长带他来到操作岗位前。几米宽的平台,一排密密麻麻的指示灯,这便是无数“国宝卫士”坚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战位。

 

    “别小看这几米,岗位虽小却系着大使命,守好它就是守好了大国‘核心’,守住了万家安宁!”营长一席话,让陈健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那天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忠诚,是身陷囹圄、面对酷刑的坚贞不屈;是一声令下、万箭齐发的大军涌动;更是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默默坚守。”

 

    “金牌号手”是怎么炼成的

 

    这个士官引人注目:

 

    导弹起竖后,他离导弹最近;发射倒计时中,他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号令下达后,他摁下“点火”按钮。他就是被官兵誉为“金牌号手”的康平,2次亲手将大国长剑送上苍穹。

 

    摁动“大国神剑”核按钮的手,会是只什么样的手?

 

    “金牌号手”的起点十分平凡。刚入伍时本想找个舒适的岗位,直到看见长剑起飞壮烈场面才开始转型之路。面对百余张电路图,他像攀岩一样发起了冲锋,一点一线一步一动,终于登顶发射专业头名宝座。

 

    有次发控台瞄准控制器失效,他敏锐地判断出是一个元器件焊接不干净,加热时间长所致,为这款控制器的再生产提供了优化方案。

 

    康平的转型突破化蛹成蝶,铸就了他的慨然底气。

 

    导弹部队千人一杆枪,不仅要求每人过硬,还必须做到每个细节无懈可击。在导弹部队,战位的兵都统一称为“号手”,士官陈俊峰就是一位“耳聪目明”的号手。

 

    在一次测试时,陈俊峰听到仪表异响,顶住专家质疑提出重测,并找到故障点。一时间,陈俊峰的“耳功”名扬发射场。

 

    陈俊峰还有不凡的“眼功”。一次演练,面对导弹发控台上数十个显示灯的不停闪烁,他敏锐捕捉到2个灯亮的顺序颠倒。一查,原来是发控台有个潜通路。陈俊峰一双利眼,及时解除了后患。专家感慨,几十年了,“东风精神”依然光芒不减。

 

    为了让尖子人才多起来、硬起来,该旅从2006年起每年组织“十大创新成果”评比,广泛开展“问不倒”“一口清”“一摸准”练兵活动,推动了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制定人才培养三年规划,构建“总体型人才领头、权威型人才保底、通用型人才应急”的实战化技术人才保障体系,一举破解一线作战部队缺少“大家、高手、权威”的问题。

 

    “老兵阶梯”的故事

 

    隐匿于群山之中,山峦无声使命有痕。

 

    在发射一营控制连上楼下楼的每个台阶侧面,都印有一名老兵的照片和简要事迹,被称为“老兵阶梯”。“东风第一枝”的精神也在这里传承——

 

    赵平普是该旅刚退休的老兵,他的“战场”在一段连接指挥中枢和导弹阵地的通信线路上。25年前,他带着妻子组成“夫妻哨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近百公里的巡山线路,成了他们每天生活的轨迹。哨所年年被评为“红旗哨所”,赵平普荣立了一等功,还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退休后,他仍然经常到巡山线路上走一走,他说:“心在这里,过来走走就很踏实。”

 

    发射四连连长瞿江,父亲曾是一名为导弹筑巢的工程连指导员,当年施工建设的坑道,正是他现在驻守的导弹阵地。父子两代人,同守一条沟,时隔25年,瞿江接过的不仅是导弹阵地,更是父辈的“精神衣钵”。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钻山沟、守国宝,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这样的荣耀。”

 

    四级军士长赵东山,从事专业危险,经常穿戴防护装具,只身钻入罐体清理残液,超负荷的工作,曾让他多次累倒在岗位上。但为了导弹的绝对安全,天天与艰险打交道,他从不犹豫,一干就是16年,10多次排除重大险情,成为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钢铁卫士”。

 

    2013年底,副旅长李红武和邵国宸同时接到转业通知,而他们此时一个在千里之外的演兵场“仗剑出征”,一个在大山深处坑道里“枕戈备战”,没有商量、没有约定,他们同时选择了留下,推迟40多天离队,直到任务圆满完成。

 

    精神的传承,润物无声!官兵们说,爱上“东风第一枝”,我们有N个理由。

 

 

   荐稿人:xscclf  2015-07-29  执行编辑:xscclf  2015-07-29  责任编辑:lry  2015-07-30

0
 

上一篇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下一篇黑土地上的抗战奇兵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