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8-2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8月29日第8版 |
魂系清凉山 |
作者:葛昆元
阅读次数:7533
|
———杨永直与延安《解放日报》
1941年5月14日,博古在延安清凉山主持延安《解放日报》创刊会议暨第一次编辑部会议,与会者有杨松、丁玲、张映吾、杨永直、曹若茗、王揖等人。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创办 《解放日报》的通知,明确规定它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确立了该报在党的宣传工作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毛泽东挥毫题写了报名,亲笔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 博古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杨松、余光生、陆定一先后担任总编辑。杨永直在历时近六年的解放日报社生涯中历任采访部、国际部和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是报社编辑部门的主要干部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日报》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在各种不同的政治形势下,宣传贯彻我党的方针和策略,收到很好的效果。1942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迎接“七·七”》的社论,强调历时五年的全面抗战的基本经验是团结为胜利之本,全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战胜日寇最锐利的武器。7月7日,《解放日报》一版发表《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五周年宣言》。8月5日,又发表《中国共产党忠实于自己的诺言》的社论,向全国和全世界阐述了两大问题:即如何争取时间,克服困难,以达抗日最后胜利;如何对目前的抗战及对抗战后中国的建设取得各党派的一致意见以便更好地团结抗战、团结建国。杨永直和他的战友们在抗战最为艰苦的岁月中高瞻远瞩,以必胜的信念和浴火重生的革命意志,剑指江山,憧憬未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部署下,编发如此激情昂扬、见识高远的檄文,撼天动地,令人高山仰止! 杨永直在担任国际部主任期间,五六位编辑挤在一个小窑洞里,每天深夜都在幽暗的煤油灯光下编排新华社的电讯稿,他们每人桌上堆积的文件有一尺之高。在这浩瀚的电讯中,他们编写着新闻稿件,撰写政治和军事评论,他们可以在一夜之间从近十万字的各类电讯稿中,写出近万字可采用的稿件。这就要求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对我八路军、新四军和苏军、盟军以及日军、德军敌我双方的军事活动,战场的布局都要了解。清凉山的窑洞里挂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央军委绘制的军事地图。上面插着红、白两种小旗,画着各种箭头,显示敌我双方的战局变化。社长博古每日黎明都要到国际部询问战局和各种信息,杨永直和编辑们如同军事参谋讲述敌我双方态势一样,几乎分毫不差地向他作情况介绍,工作效率之高是罕见的。报社的编辑中更是人才济济,吴冷西、李锐、郁文、邓垦、黄操良和时为记者的穆青、林间、田方等都是著名的报人。这些镌刻在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翘楚巨子,令人钦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延安沸腾了。清凉山上人头攒动,军民狂欢。博古同志笑逐颜开。杨永直和报社的同志们一起站在山巅上高呼:“中国胜利了!”“祖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延河两岸红旗飞舞,灯笼火把把延安的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 陈毅曾在一首七绝中,以铿锵的诗句揭示了延安清凉山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荐稿人:lry 2015-08-29 执行编辑:lry 2015-08-29 责任编辑:zjy 2015-08-2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