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9-2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5年9月20日第8版 |
历史启迪:凝聚中国力量 |
作者:石仲泉
阅读次数:7805
|
版画《团结就是力量》 作者 李桦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庆典刚刚过去。七八十年前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还萦绕脑际难以忘怀。这段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刻骨铭心,对我们的启迪值得永远记取。 历史往往会唱出一个民族的心声。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团结就是力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诞生了。它那铿锵有力的曲调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它那像预言家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坚强信念,随后成为历史现实。 团结就是力量,凝聚中国力量,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给我们最珍贵的历史启迪。
一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统治的反动腐败和昏庸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100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积贫积弱国家。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不到半个世纪里,对中国竟然发动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野蛮之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历史记录。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掠夺之多、蹂躏之惨、杀戮之酷,在列强之中无有出其右者。神州大地浩劫空前,中国人民灾难深重。 为什么一个小国竟敢对隔海相望、且被称为其文化母国的大国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呢?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这虽然是为了唤起民众觉醒的激奋之言,却切中时弊。长期的封建愚昧驯化和小农偏狭视域,使市井百姓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全面抗战伊始,毛泽东明确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就中国方面言,这不啻是一个大而弱的重要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并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就是要唤起广大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使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凝聚钢铁般的强大力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这个穷凶极恶又狂妄至极的侵略者。为此,中国共产党多方面、多领域、多形式地凝聚中国力量。 ——倡导国共合作,携手抵抗外侮。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提出“只有国共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各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于是,在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五项要求的大前提下,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和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等四点保证,从而开启了两党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闸门。在抗战过程中,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磨擦,正确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克服内战危机,坚持合作抗战到最后胜利,从而使凝聚中国力量有了政治方略基础。 ——提出持久战理论,坚持正确抗战方针。尽管国民党也有“持久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等思想,但精辟地论述中国抗战须经过战略发展三个阶段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完整的持久战理论,却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家创造。这不仅对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起了战略指导作用,而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其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持久战理论成了凝聚中国力量的科学理论基础。 ——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共同打击日本侵略军。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主导正面战场作战,为阻滞日本侵略者速决推进作出了很大努力。共产党从人民武装力量的实际战斗力出发,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方针,开辟敌后根据地,以独立自主游击战争,形成对日、伪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反包围态势的广大敌后战场。它不仅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直接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而且迫使日军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兵力转用于防守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战略进攻起了重要作用。两个战场在战略上的协同作战,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武装斗争基础。 ——广泛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社会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加抗战阵营,促进全民族抗战。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以各种宣传形式,努力促进民族觉醒、振奋民族精神,掀起全民族抗战热潮;号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使全国人民努力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随着抗战深入展开,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政策,吸收愿意抗战的一切阶级、阶层,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中间势力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这就使凝聚中国力量有了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毛泽东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中国抗战能够胜利,凝聚中国力量是个决定性因素。 二
建设新国家,开启新征程,比打败侵略者、摧毁旧政权更艰难得多。在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茹苦含辛的探索。历经磨难,玉汝于成,终于开辟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60多年来,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经历过严重挫折和曲折。一条根本经验是:成就是靠凝聚中国力量取得的,挫折是靠凝聚中国力量克服的,困难是靠凝聚中国力量战胜的。 60多年来,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至少有这样几点: ——实现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制度基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发展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理论基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 ——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获得了历史性突破,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这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经济基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根基。 ——实现了海峡西岸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基层组织健全,社会和谐稳定,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巨大发展。这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社会基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根本的社会保障。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努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深厚群众基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锻造了群众拥护的铜墙铁壁。 ——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建立起了一支能够抵御任何外来入侵之敌的强大军队。这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国防基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国家安全保障。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身体力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享有崇高国际威望。这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外部环境,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得道多助的有利条件。 ——作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既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领导核心,也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有了根本保证。 新中国6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梦。这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是世界华人的长期夙愿。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说到底,就是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梦想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60多年来中国人民付出巨大艰辛得到的报偿。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源于邓小平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别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标准在不断提高。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这个概念时,是希望到20世纪末达到这个目标。经过20年努力,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两年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这是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昭告,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使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斗号令。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也经历了一个调整和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不久,党的领导人就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毛泽东在1962年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时间是不行的。随后,党和政府宣布了力争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进行调整,提出在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使我们国家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再用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0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党中央宣布“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后才庄严宣告,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 怎样才能实现这两个奋斗目标呢?习近平同志也规划了前进的路线图。他在2013年3月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之后,在5月出访时又增加了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这“四个必须”,可谓实现中国梦的擎天立柱。 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呢? 首先,这是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者特别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打败凶恶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启迪,是中华民族从贫而弱走向富而强的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最近讲到: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永远就在那儿。“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第二,这是中国共产党奉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旨观所使然。我们党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党的工作路线。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是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第三,这是对中国现实国情和前进道路有清醒认识的结果。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富民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努力。前进的道路不会笔直平坦,不可能一帆风顺。未来的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会很大、很严峻,甚至很险恶,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都需要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凝聚中国力量战而胜之。习近平同志指出:过去,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铸就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辉煌。今天,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够战胜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艰难险阻,铸就人民共和国更大的辉煌。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中国人民大团结,就是最大的中国力量,就一定能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荐稿人:ffy 2015-09-20 执行编辑:lry 2015-09-20 责任编辑:zjy 2015-09-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