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10-11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1日第12版

永不熄灭的前进之光
作者:李 莎  阅读次数:12540

 

延安火炬副本

    7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66年前,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开辟新纪元。56年前,伴随着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新中国十大建筑的落成,文艺界也掀起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创作高潮,其中涌现出一批堪称经典的美术作品。蔡亮的油画《延安火炬》(见上图)便诞生于这一年,是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延安火炬》刻画的是中国人民战胜日寇、欢庆胜利的欢腾一幕,不仅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记忆,更以火热、昂扬的基调预示着祖国新征程的开启。

 

    1945年8月10日晚,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通讯社得到一条电讯:日本向同盟国乞降。很快,消息不胫而走。是年8月15日清晨,延安艳阳高照,抗战胜利的钟声于早晨7时准时敲响,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人们洋溢着喜悦奔走相告,纵情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大街小巷贴满庆祝的标语,挂起了吉祥喜庆的大红灯笼。各种乐队、秧歌队、腰鼓队纷纷走上街头,尽情地奔跑、歌唱、呐喊……整个延安城沸腾了!这沸腾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争中保护家园的坚定,是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和平,更是对打败侵略者、赢得民族解放后幸福生活的期盼!诗人艾青情不自禁地写下激情洋溢的诗句:“欢乐是今天夜晚最高贵的客人。”

 

    当晚,延安各界群众举行了盛大的火炬庆祝游行。入夜,人群像潮水般从各条山沟和窑洞里涌出,火红的巨流从东、南、北三道大川奔向城区,映红了波光粼粼的延河水和巍巍的宝塔山。人们寻找一切可以当火把的东西,有人毫不吝惜地撕破棉袄、扯出棉花蘸了油点燃。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也高唱着中美两国歌曲,扭起秧歌加入到欢庆行列里来。这个晚上,延安是火把的世界,市内和城外的几条山沟里,火龙彻夜不息,秧歌队边走边舞,鼓乐喧天。人们讴歌胜利,称颂共产党的领导,赞扬八路军、新四军的卓著功勋,庆祝活动通宵达旦。多年以后,萧军回忆起这个难忘的时刻,他说“‘今夜无人入睡’用在那个晚上最恰当不过了”。

 

    这一历史场景在油画《延安火炬》中得到了饱满昂扬的体现——画面中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的欢乐场面热情高涨,人们高举火把,吹响唢呐,敲锣打鼓……那无数舞动着的火炬燃烧着人们的喜悦;唢呐奏响了喜庆高昂的“将军令”“得胜曲”,再也不是那凄惶悲哀的“走西口”与“兰花花”;锣鼓震天轰鸣,宣泄出人民积郁多年的愤懑,深刻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喜悦。作为背景的巍巍宝塔山,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希望与中心。为充分表现这一情感,画家赋予背景以厚重沉稳的深色调,强烈地反衬出灼灼闪耀的火炬光亮,增强火光和鞭炮燃放时的亮丽感与喜庆气氛。背景中星星点点的亮色是漫山遍野的灯火,如光明的河流彻夜不息地流淌,蜿蜒盘桓的火把映照着欢腾的人群,照亮了黑夜中欢乐的笑脸,辉映着欢快的人心。同时,画面加强了人物的动感和丰富性,不仅人物形态各异,而且以极其自然的笔触突出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饱经沧桑擂动鼓槌的老者喜悦压在心底,两位吹唢呐的精壮汉子情绪高亢,身负大鼓、开怀大笑的年轻后生喜不自禁,怀中抱着孩子的婆姨与身旁的女战士娓娓交谈,八路军战士搀扶着白发苍苍的大娘,其中可见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也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画笔凝固了这个沸腾之夜,以及闪亮着的永不熄灭的前进之光。

 

 

荐稿人:xscclf  2015-10-11  执行编辑:xscclf  2015-10-11   责任编辑:lry  2015-10-11

0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
下一篇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介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