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05-08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5月8日第7版

百年红楼
作者:王雪瑛  阅读次数:9081

故园·故人


  4月的北京,我站在五四大街29号,春天的阳光尽情地泼洒下来,我像是站在阳光的瀑布中,眼前的这座红楼终于和我意念中的红楼合二为一。“红楼”,常被称为“北大红楼”、“沙滩红楼”,这是一幢西洋风格的大楼,整体建筑呈“工”字形。整座建筑中第三、四、五层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1918年至1952年期间,红楼是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

  我身后的五四大街熙来攘往车水马龙,而眼前的北大红楼深邃淡定静谧安然,那是经过百年的时光大潮,时代洪流冲刷和荡涤过后的风骨和气度,我的思绪渐渐地漫过红楼的台阶,流向红楼的现实与历史。

  2016年的春风吹过行道树的新绿,我走向红楼,想象着百年前的春风会吹起大街四周的漫漫尘土,1916年的春天,这里还是一块正在建筑的工地,裸露的泥土中深挖的地基犹如巨大的眼睛,凝望着风云变幻的天空,等待着承载一座大楼,承载苍劲的现实与历史,承载先锋的文化与厚重的记忆。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2月凛冽的风刮过结着冰凌的枝桠,而蔡元培心中构思着那个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春天。“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蔡先生不仅仅提出理念,更是注重实践,他开始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聘请了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丁西林、马寅初、周作人、陶孟和等到校任教,北大开启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蔡先生的心中浮现出一个画卷:一座属于北大师生的办公和教学的大楼。1918年,蔡先生心中的蓝图变成了现实,红楼竣工了,矗立在东城区沙滩北街,从此红楼成为20世纪初中国最重要的人文舞台,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史在此生动地展开。

  整个红楼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半地下室是北大的印刷厂,当年北大的各种讲义、试卷等都出自这个印刷厂。五四运动时期,印刷厂还印刷了大量的进步刊物,如《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大楼的一层曾是北大图书馆。当时有编目室、登录室、日报资料收集室、藏报室及书库等共十四间,此外有五个阅览室。第二层为学校的行政办公室,文学院和法学院的院长办公室,八个系的主任办公室,各系的教授会、教务处、总务处、学生会办公室都设在此。第三、四层为教室。

  我走进了红楼,感觉自己跨越了百年时光的巨流河。红楼的一楼是北大的图书馆,基本保持着百年前的格局和样貌。我走到一楼的东南角,这是李大钊先生的办公室,当时他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墙上老式的挂钟记录着他在红楼中度过的时光,窗边的老式电话机传递过他和那个时代的声音,桌上的笔墨纸砚静候着他思想的奔涌,词句的铺展。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他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他一边探索真理和主义,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使北大图书馆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他一边认真改进图书馆工作,发表了许多关于图书馆的研究文章,成为我国现代图书馆专业的奠基人。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撕开厚重而冰冷的长夜,迎接着黎明的曙光,就是在这间主任办公室里诞生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918年9月毛泽东来到北大,做图书馆助理管理员时,就在一层西侧朝南的房间工作,这里是新闻报纸阅览室。他的具体工作是登记每天新到的报纸和阅览人的姓名,同时管理着天津《大公报》、长沙《大公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民国公报》等十五种报纸。每月虽然只有八块大洋,但北大图书馆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他博览群书,接受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思潮、新学说,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进步社团活动。红楼的工作和生活是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塑造着他的胸襟和眼界。

  红楼的一层,还开辟了蔡元培和陈独秀的专题陈列室。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校长办公室是在二楼的208室,他在北大讲授的课程是“美学”。有位学生的回忆录中记下了当时课堂的情境:“他教的是美学,声浪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讲到外国美术的时候,还带图画给我们看,所以我们觉得很有趣味,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挤满了,于是没有办法,搬到第二院的大讲堂。”

  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又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蔡先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1919年,蔡元培改学门为学系,设立了14个学系。他废除年级制,实施选科制,以发展学生个性,沟通文理,蔡先生力图将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蔡元培先生站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上,他以北大为中心,构建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红楼一层的167房间,曾经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图书室——“孑民图书室”。1947年9月,学生自治会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已故校长蔡孑民先生,承继兼容并包的精神,收集各种书籍,培养自由研究的风气,发扬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决定成立孑民图书室。”经校方批准后,同学们白手起家积极筹集图书,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许多出版社、报刊社及叶圣陶、巴金等名作家都纷纷为图书室捐书。短短的一年中,图书室从开馆时的1200本图书,至1949年时已达万余册。图书室用房亦从一间扩为二间,阅览室里依然是济济一堂,大家亲切地称这里是“北大人的精神粮库”。

  令人遗憾的是二楼目前不对外开放,我只能以想象力追随着五四时期的大先生们去二楼听课,享受精神的盛宴。每周五下午,鲁迅先生的脚步声会在红楼中响起,他步入二楼的第二教室,开始讲授“中国小说史”。鲁迅先生上课生动幽默,出口成章而引人入胜,常常使得学生忘了下课。他对小说的分析,对人物的评价,那是见解独到而切中肯綮。北大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下了鲁迅先生的课堂,还可以上其他名师的课程,不同的课程,同样的精彩。

  胡适先生的课也同样广受追捧,他讲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部分)时,先从文学评论的角度,介绍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讲《红楼梦》和曹雪芹时,他给学生们介绍了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他的讲课内容会旁逸斜出,让学生们大感兴趣,常有意外的收获,而学生们最喜欢听的还是他的演讲。最有趣的是胡适讲“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科目时,还有梁漱溟先生同时开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们两个唱起了哲学课程的对台戏。他们各有所长,讲得都融会贯通,鞭辟入里,这是多么精彩的戏码呀。北大的课堂,红楼的教室,大先生们的讲课成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北大的学生心中最酷炫的青春记忆。

  1919年5月4日,红楼西面的钟声在春风里回荡,北大的热血青年在红楼北面的操场集合,奔赴天安门广场。思想的力量终于汇聚成了行动的洪流。北大的培育,青春的热血,让他们坚持做一个有脊梁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青年,五四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百年对于个体的生命来说,是足够一生的时间容量,而这历经百年的红楼中,蕴含着那么多生动的时代影像和丰厚的历史记忆,承载着北大的发展、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新模式的建构过程,也承载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建构过程。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毛泽东……他们的身影留存在这座大楼的记忆中,他们的生命曾经向全国辐射着思想的光芒和精神的能量。

  我们都是时光中的旅人,而时光是生成故事无可匹敌的高手。我拿出手机,拍下一张张背依着湛蓝晴空,身沐着明亮阳光的红楼,与其说我想要将红楼的影像保存在手机里,不如说是想留存在心灵的空间里。

 

 

荐稿人:lry 2016-05-08  执行编辑:lry 2016-05-08  责任编辑:zjy 2016-05-08

0
 

上一篇从一棵树到百万亩人工绿海
下一篇举起右拳,面对鲜红党旗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