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05-27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5月27日第5版

不忘历史,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作者:文汇报记者 单颖文 驻苏记者 吴跃龙  阅读次数:7467

观众在参观展览

观众在参观展览


  26日上午,“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了自2014年起,本报记者郭一江等多次走访山西、广西、海南等地采访拍摄的25位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老人的肖像作品及生活组照,共计200余幅。展览由文汇报社、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主办,将持续到6月26日。


  幸存者仅剩21名


  在位于展览入口处的《前言》上写道:“‘慰安妇’是被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中国是日军‘慰安妇’制度最大的受害国,先后有20多万女性沦为日军性奴隶,饱受蹂躏。”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介绍,她们中大部分当时被折磨至死,少数侥幸逃生也落得伤痕累累,在孤独、贫困和屈辱中度过余生。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有100多位受害幸存老人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日军暴行,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陆“慰安妇”幸存者仅剩21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举办这个展览的初衷之一,正是因为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和部分政要罔顾事实,否认“慰安妇”制度的存在。中、日、韩三国学者和民间力量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获取了大量证据。此次展出的照片及文汇报记者对老人的采访报道,都是对这段不容抵赖的历史的记录与铁证。
  “现在她们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任何形式的资料收集都是抢救性工作,刻不容缓。”郭一江说,2014年6月18日文汇报用4个整版刊登了特稿《中国境内最后24位“慰安妇”调查》,第二天,海南的邓玉民老人离世。去年11月,“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在上海宝山区图书馆开幕,开幕前一周,山西的张先兔老人过世。在这次南京展览布展时,5月17日,黑龙江的李凤云老人又去世了。他希望通过摄影展,让人们记住这些苦命的老人,记住这段民族的苦难。“不忘历史,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纪念馆工作人员曹林介绍,为了更好地保留这段家国记忆,今年年初纪念馆与南京电视台合作,走访、拍摄记录仅剩的“慰安妇”幸存者,预计明年成片。


  回顾历史,“心里很难受、很沉重”


  “去年12月,林爱兰这位刚强的老人,带着屈辱和光荣离开了人世。”当讲解员颜雪姣以这句话结束对曾是女战士的“慰安妇”林爱兰的介绍时,从淮安来参观展览的于女士红了眼眶。她说,原来只听说过“慰安妇”这个词,但当活生生的受害老人照片摆在眼前,配上生平介绍及专业导览,“我才知道她们这么惨,心里很难受、很沉重”。

  “这些解说词我们打磨了大半个月,希望讲解不仅能有深度,更要有温度。”负责指导解说词撰写的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魏云兰说,解说词主要以文汇报特稿《中国境内最后24位“慰安妇”调查》为底本,通过网络、书籍搜索相关信息,进一步丰富并差异化每位“慰安妇”幸存者的介绍材料。为保证信息准确,她多次与郭一江、苏智良电话沟通,反复修改。在展览开幕前一周,所有讲解员进入“最后突击”阶段,对照展览图片小样深入解说词,在准确的基础上带感情背诵讲稿。
  在展览现场,还有2台电视机循环播放着两组视频作品。一组作品是由独立导演郭柯拍摄的纪录片《三十二》,记录了广西“慰安妇”韦绍兰老人及其遗腹子、“中国第一个公开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生下的日本兵后代”罗善学的生活点滴。另一段视频是纪念馆工作人员去年4月走访部分“慰安妇”幸存者时拍摄的纪录片。


  留住证据,10年保下利济巷旧址


  在此次摄影展入口处,竖立着一幅巨大的素描作品,上面绘有7位年轻女子的画像。这是由南京艺术学院教师周庆、陶霏霏创作的“慰安妇”题材画作“被摧毁的青春,无法弥补”。周庆介绍,画面上的女子是根据中国、朝鲜、菲律宾、荷兰的“慰安妇”受害者原型进行创作,“通过绘画艺术,尽可能地还原她们15岁至20岁时的容貌”。为了创作这幅画作,周庆去了好几次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搜集图片资料作为创作蓝本。

  陈列馆位于利济巷2号,由8栋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组成,为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至1937年间建造。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后,将此处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和“故乡楼慰安所”。2003年11月21日,当时还健在的韩国“慰安妇”朴永心来到这里,指认了这处慰安所,利济巷2号由此成为目前唯一一处经在世外籍“慰安妇”指认的慰安所建筑。去年12月1日,经过7个月的修缮,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也是中国大陆首座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利济巷位于南京市闹市区,可谓寸土寸金。据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保存颇费周折——从2004年提出保留方案,到最后完成协调迁置等后续工作,用了10年之久。他记得,在各方力量拉锯之时,一位南京市民曾给市领导写信,提到现在日本右翼一直在否认、抵赖史实,“如果把利济巷拆了挪作他用,不正是帮助他们毁灭证据吗?”当时这句话震撼了很多人,使得利济巷旧址最终得以保留。


 

荐稿人:ffy 2016-05-27  执行编辑:xscclf 2016-05-27  责任编辑:zjy 2016-05-27

0
 

上一篇举起右拳,面对鲜红党旗
下一篇重温光辉历史,感受爱国力量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