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6-1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6月16日第3版 |
“使光荣历史不至于埋没” |
作者:新华社记者 崔清新 华春雨
阅读次数:6909
|
撰写湘东工作报告,潘心源留下珍贵文献 “我因为恐怕以后没有相当的机会将历年斗争的经过写了出来,使我无数英勇同志用血花换来的光荣历史不至于埋没,因此对过去的事实不免多写了几句。希望中央将此报告长期保存,为我死难同志留个无穷纪念。” 报告的开头,潘心源特意写道:“当日参加斗争的同志,大部分是在历次英勇的斗争而牺牲了,……我因为恐怕以后没有相当的机会将历年斗争的经过写了出来,使我无数英勇同志用血花换来的光荣历史不至于埋没,因此对过去的事实不免多写了几句。希望中央将此报告长期保存,为我死难同志留个无穷纪念。” 1903年出生的潘心源,自小思想活跃,17岁考进长沙岳云中学。1923年6月,经夏明翰、田波扬介绍,潘心源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在武昌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潘心源作为湖南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这次大会,在会上极力支持毛泽东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 会议期间,作为浏阳县委书记的潘心源给浏阳县委写了一封信。据《湘东各县工作报告》记载,他要县委的同志“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必须参加武装斗争,不断扩大武装力量; 要力争在很短的时间内成立一个师,搞到三千支枪。同时,一定要把自卫军训练好……” 会后,潘心源日夜兼程赶回浏阳,全力狠抓工农义勇队的训练,并派人发展农民自卫军,建立一个“寓兵于民”“一呼百应”的军事网。其时,母亲生病、妻子分娩,他也顾不上回去看看。 马日事变后,潘心源参加了长沙附近各县农军围攻长沙的武装斗争。对斗争的失败,他在《湘东各县工作报告》 总结道:“浏阳农民之围攻长沙,虽然失败,但其伟大意义决不因失败而减少,确实是对许克祥屠杀湖南工农的答复,它确实是对可耻的机会主义反响的呼声,它确实是成为湖南革命退兵时之英勇的一战,洗去了不少耻辱。”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潘心源曾参加秋收起义,亲身经历了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 1928年冬,潘心源被增选为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并兼任省委农民部长。在《湘东各县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以后再平浏所决定的游击战争,策略便比较正确得多,大致可以把它写成下面几句话:‘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只要会打圈,不要会打仗’。”这是潘心源总结斗争经历,提出的与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相同的军事见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1929年4月,中共中央派潘心源去苏联学习,后因中苏边界被封锁未能去成,改去上海党中央。在那里,潘心源以湖南省委委员的名义,向党中央提交了这份 《湘东各县工作报告》,全文长达两万余字。 1930年8月,潘心源以中央巡视员身份,赴浙南巡视党务和军事工作。9月,中央军委任命潘心源为红十三军政委。同年12月初,在乘船去温州开会途中,因叛徒出卖,在浙江玉环县被捕后被杀害。
荐稿人:lry 执行编辑:lry 2016-06-16 责任编辑:zjy 2016-06-1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