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8-12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8月12日第8版 |
踏碎关山风火路,吟成横刀马上歌 |
作者:杨建华
阅读次数:5862
|
忆父亲杨得志和“红一团”率先突破乌江天险、强渡大渡河的峥嵘往事
我的父亲杨得志,自1934年1月至长征结束,始终担任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的团长,率领部队担负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先遣任务。
一、突破乌江天险
当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突破敌军在湘江布设的第四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急忙调整部署,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途中。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四面围堵的情况下,选择经广西进入敌军相对薄弱的贵州。1934年12月1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在黎平会议上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原定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决定立即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 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江面宽200多米,水深流急,两岸悬崖绝壁,难以攀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敌人早对南岸的村庄进行了严重破坏,红军连一块木板都找不到,用船渡江显然不可能了;架桥没有材料,且水流太急,敌人又居高临下,也不行;凫水更不行,湍急汹涌的波涛毫不费力就可以把人吞没…… 杨得志拿起望远镜观察对岸山顶的敌情,忽然发现江中漂着一根粗竹,随着波浪冲击起伏。杨得志不由自主地喊出:“扎竹排!”z战士们很快找来许多粗细、长短、干湿不同的竹子,用麻绳、草绳、竹皮,甚至绑腿都用上,捆扎好一个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排。从前卫营挑选了8名水性好的同志,确定傍晚开始试渡。 竹竿和木棍代替船桨,竹排缓缓离开浅滩划向对岸。全团同志紧盯着竹排,十米,十五米……竹排艰难地冲过一个个险浪,大约过了几分钟,杨得志团长听到有人“哎呀”大叫了一声,急忙举起望远镜,隐约看到竹排在江心斜立起来,汹涌的江水刹那间把竹排推翻,八位勇士成了八个黑点在浪涛中时隐时现,不一会儿,完全埋进了漩涡,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再扎竹排!”杨得志大声吼道。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了十几名战士,在下游一侧水流较缓的地方再次出发,不同的是竹排扎成双层底板,面上也增加了几个扶手。 “乓!乓!”对岸传来两声枪响。是敌人的冷枪,还是我们的信号?杨得志深深地吸了口气。“乓!乓!”又是两枪,“是从山下传来的!”政委黎林惊叫起来。杨得志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大手一挥,“开船!”早已整装待发的另一只竹排立即离岸,我们的机枪、步枪、三七小炮也一齐开火掩护竹排。不多久,对面山顶红光闪闪,不时响起手榴弹在敌堡中的爆炸声,说明我们的勇士已经登上了敌人的山顶。杨得志对政委说:“我们坐排子过去!” 1935年1月1日的夜晚,“红一团”率先突破了乌江天险,确保主力部队顺利过江。1935年1月7日红军迅速夺占了遵义。
二、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县城郊外的铁厂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抢渡大渡河,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一面命川军3个旅在泸定至富林之间布防堵截,一面命薛岳率国民党军加紧追击中央红军。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两岸丛山耸立,河道陡峻,险滩密布,水面约300米宽但水流湍急。又一道天险横在红军面前,如果不能突破大渡河敌军防线,整个中国革命的命运将无法预计。杨得志率“红一团”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后,冒雨经过一天一夜140多里的急行军,5月24日夜赶到大渡河南岸离安顺场十几里的一个山坡上。 安顺场是个近百户人家的小镇。敌人为防我军渡河,经常有两个连在这里防守,并把当地所有船只都抢走、毁坏,只留一条船供他们自己过往使用。军委总部命令,要求“红一团”连夜偷袭安顺场,夺取船只,“抢渡”改为强渡。杨得志团长与黎林政委分工,政委带领二营至安顺场渡口下游佯攻,牵制敌人;杨得志带领一营夺取安顺场。 部队突进时,杨得志来到路旁一间茅屋向老乡了解船的情况,突然听到屋外警卫员喊道:“不许动!缴枪不杀!”原来是几个管船的敌兵,听到枪声跑来问情况,正好送上门来。杨得志让警卫员把俘虏交给一营,尽快弄船来。这只船,成了“红一团”强渡大渡河唯一的渡河工具。 “红一团”组织了一支坚强精悍的渡河奋勇队:二连连长兼奋勇队长熊尚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肖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连部通讯员陈万清。奋勇队员们每人带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枚手榴弹和其它必要的作业工具。 当地这种船一次只能承载17人,除必须上8名船工外,载员最多9人。杨得志决定分两次输送,第一批熊尚林带领,第二批孙继先带领。“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5月25日早上7点,渡船离岸。 船工一篙一篙拼命撑船,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涛颠簸奋进。四周飞溅着子弹打起的浪花。渡船离对岸越来越近,渐渐只有五、六米时,勇士们不顾敌人的疯狂射击,站起来准备跳上岸去。在我军猛烈的火力掩护下,渡船靠上了对岸,勇士们迅速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弹,一阵冲锋枪,很快占领了渡口工事。 渡船返回我岸,孙继先营长率领奋勇队的另外8名战士立即开船。第二船的勇士和第一船的战友们会合后,敌人仍在拼命挣扎,我们的支援火力集中射向敌群,勇士们锋利的大刀在敌群中左砍右劈……号称“双枪将”的川军向大渡河下游逃窜。 杨得志和“红一团”在大渡河绝地把死路变成活路,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路,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闯出人间炼狱
1935年6月3日,中央红军迅速脱离大渡河谷继续北上,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进到夹金山脚下的大跷碛地区。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有“神山”之称。 上级要求所有人员准备白酒、辣椒等发热和抗寒的食品,还要每人备一根拐棍。靠近大雪山村庄很少。虽然老乡家有酒,红军也有钱,但在那里,酒是老乡从几十里外买来的生活必需品,买了他们的酒就等于“与民争食”。尽管红军不少同志身上只有破旧的单衣,甚至还有人穿着不过膝盖的短裤,冻得周身发抖,但要开口买酒仍难以启齿。父亲在讲到这里时说:“我们翻过雪山便可以脱离这高寒地区,而乡亲们要久居此地,不忍心啊。还是多买些当地可以生长的辣椒吧。” 上山下山七十里左右的路程,必须在五六个小时内走完。开始行进时还有路,走出一个多小时就没路了,雪地更滑,气压更低。有的在冰路面上滑倒想站起来都很困难,有的因缺氧嘴里吐着白沫。后来父亲对我们讲:“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腿肚子里像灌了铅,沉得怎么也抬不起来,胸口上像压着石块透不过气来,心跳得特别快,好像一张嘴就会蹦出来。” 翻越夹金山,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这两支各自为战的部队会合在一起,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但中革军委发现,红军所在的大、小金川及周围的川西北地区经济落后,多系少数民族聚居区,语言风俗均不通,不利于红军生存发展,不适合建立根据地。决定放弃遵义会议制定的计划,继续北上,到川陕甘建立根据地。 从毛尔盖到班佑要经过数百公里纵深的茫茫草地,气候恶劣,迷雾、风雨、骄阳、飞雪变化无常;无路无人烟;草丛下沟潭交错、泥泞不堪,腐草结成的“地面”一不小心陷进去就不能自拔,不少同志献出了生命。 我好奇地问父亲:“你们粮食吃完了怎么办?”父亲回答:“吃皮带,吃皮鞋,吃皮包……吃所有能吃的东西,以维持体力。如果下雨就赶紧接点雨水喝,没有雨水就接马尿喝,水泡子里的水有毒不能喝,但是马有个本领,天生就会辨别食草,所以马尿是无毒的。尽管如此,也不是人人能喝上马尿,因为活下来的马太少了。” 1988年初,刚刚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岗位的父亲,回到1928年他参加红军时的湖南郴州,出席纪念湘南起义六十周年活动。忆起当年一同报名参加红军的25位工友,不到一年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后来又有多少不知姓名的战友牺牲在他的眼前……他激动地写下这样一首诗: 六十沧桑从何说?感慨郴州举镖梭。 纤尘幸留小痕印,滴水远去大江河。 踏碎关山风火路,吟成横刀马上歌。 若问来路英雄人,无名更比有名多!
(作者为杨得志将军之子)
荐稿人:lry 2016-08-12 执行编辑:lry 2016-08-12 责任编辑:ffy 2016-08-1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